谓,就怕你老心疼。”
林村长:……感情你还是为了我好呗。
林宝珠将话带到就走了,徒留林村长在院里吹胡子瞪眼。
这事儿后来怎么解决的,她也没多问。
只知道那五亩地的名额最终分给了村里另外两户更困难的人家。
热热闹闹的三天流水席过后,大河村的村民们又迎来了农忙,晚稻该收割了。
随着稻穗日渐饱满,田间的不速之客也多了起来。
往年这时候,村里的小孩们就得整天守在田埂上,挥舞着树枝“哦嗬哦嗬“地驱赶鸟雀,从早到晚不得闲,直到最后一粒稻谷归仓。
这次村民们见林家二房早早在稻田里插上了绑着油布条的竹竿,还立了好几个穿着旧衣服的稻草人。
众人有样学样,没过几天,村里的稻田都竖起了这样的“护卫“。
说来也怪,那些鸟还真被这些花花绿绿的布条和稻草人吓得不敢靠近了。
秋风吹过,油布条哗啦啦作响,倒成了田间一道别致的风景。
林家的稻子伺候得好,是最早一批成熟的。
赵氏那事解决后,林五郎带着羽绒服跟着商队去了北边,林四郎也不在家,等于家里少了两个劳动力。
不过现在的林家兄弟几个已经不是半年前的他们了。
他们现在是牛马兄弟!
加上村塾和学馆都放了农忙假,所以林家的稻子依旧只用了一天就割完了。
接下去又是打稻、晒稻、翻地。
值得一提的是,林家的稻子刚打下来,几个族老就拿着量斗找上了门。
有人上赶着打广告,林宝珠自然乐得配合。
结果也不负众望,算下来这次的收成比往年足足多了两成。
消息传开后,大批村民上门预定来年春耕的新肥。
秋收刚歇,各家各户开始上山摘茶油果。
前头就说了,每年十一月份左右会有商贩来村里收茶油果,晒干去壳的能卖上七八文钱一斤,榨成油则价更高。
不过随着天气转冷,羽绒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不仅有林五郎带回来的订单,甚至还有客商自己找上绣房订货。
林宝珠既要准备来年要用到的肥料,又要应付激增的订单,实在分身乏术。
故而茶油果,林家也随了大流,直接售卖去壳干果,省去了榨油的繁琐。
林宝珠忙的脚不沾地,赵家的天可就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