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的是,它可以带来全新的引力场域。若一切计算无误,它甚至有可能逆转坠入的趋势,将我们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来。”
“这不可能!”
西方帝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孟德尔教授首先激烈反对:
“黑洞中不可能存在恒星!任何结构都会在事件视界内被撕碎,连光都无法逃脱。你所谓的‘恒星’,根本无法存在于这样的领域中。”
“我并没有说我们已经进入黑洞。”柳笙耸了耸肩,“我只是说‘类似于黑洞’。我们无法确认深渊是否等价于黑洞,但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来自高维空间的引力坍缩映射。”
“我们的目标不是在黑洞内部生存,而是在尚未彻底坠入前的边界状态中自救。”
“而在真实的黑洞结构中,靠近视界的吸积盘本身就拥有极高的温度和强烈的辐射,是宇宙中已知最强的能量场之一。”
“这意味着,它可能构成理想的高能物质基础。”
“理论上,如果我们能在视界边缘构造一个局域的反引力场,类似于‘负质量泡’,就可能借此制造出一个引力适合的‘恒星孕育场’。”
“那么……要如何制造这种‘负质量泡’呢?”
“这便需要用到‘诡气’。”
“下面请薛教授为大家展示理论推导:我们将如何通过操控诡气扰动,调控局部能量-动量张量,从而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形成一个稳定的负质量泡结构,进而构建引力抵消场。”
薛念随着柳笙说话的节奏,抬手在黑板上继续书写,慢慢写出整个推导模型。
随着公式一行行展开,现场渐渐安静下来。
那些看得懂的专家学者们,最初只是疑惑,紧接着便纷纷身体前倾,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
这不是纯粹的幻想。
这套猜想虽然有些过于惊世骇俗,但还是建立在已知理论框架中,逻辑闭环明确,而且与许多现世的未解猜想和理论高度吻合。
尽管现实可行性仍远未可知,但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而沈雉余也听得认真。
但是她的反应还是有所区别——认真但不惊讶,仿佛已经有所听闻。
柳笙此时在旁边继续补充道: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这种由诡气扰动产生的局部异常区域为‘诡蜮’。当多个诡蜮叠加,并受到外部维度压力限制边界后,就会生成一种介于稳与不稳之间的叠加态区域。”
“我们称之为‘阈限空间’。”
“有了这个‘阈限空间’作为引力抵消场后,避免潮汐之力的影响,我们便有可能将从深渊边缘吸积盘中获取并调控的高能量源,封装于‘阈限空间’之中,形成稳定的孕育环境。”
“再加上一个以‘吸引力法则’缔造的高能引力井,让一切物质向中心坍缩,压缩成恒星内核……”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逐步构建出一个真正为我们所用的类恒星结构。”
“但,这也引出了下一个关键问题。”
众人神色一凛,纷纷屏息倾听。
“我们又该如何让这颗恒星,真正稳定为这个星球所用?”
? ?尽力了,真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