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倒斗 > 第二十章 遣唐使

第二十章 遣唐使

    后室东西也不少,但由于后室的面积超过了五十平,看起来就显得不像前室那么多。
    此外左、右、后三面墙壁上,总共还开出了六个壁龛,只可惜其中多是书画以及文房四宝,大部分都碳化成渣渣了。
    这时,我余光瞟见了一抹银亮的光泽。
    侧头一看,是把头。
    他从其中一个壁龛里掏出了一件东西。
    我赶忙凑了过去,发现是一些信封大小的银片,总共六片,相互间用三排牙签粗细的银环串联在一起,保存的很完整,就连银环都没有坏,依然可以正常开合。
    银片上刻了不少文字,有汉文,还有一些类似蒙古文,但没有蒙古文那么规整。
    后来我才知道,是突厥文。
    回纥并非没有自己的文字,只不过出现的比较晚,是在回纥汗国灭亡之后才有的。
    是不是有点奇怪?怎么汗国灭亡之后还能有自己的文字呢?
    原因是这样的。
    回纥在天宝三年(744年)立国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叫回纥。
    由于曾受突厥统治,他们一直使用突厥文字,也就是鲁尼文。
    到了贞元四年(788年),可汗顿莫贺向唐朝上表,请求改族名“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象征着回纥人如同矫健的鹘鸟一样,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从而展现出一种强大、敏捷和自由的形象。
    没错,他们觉得自己很牛逼,开始飘了。
    结果回纥改名之后的五六十年里,足足更换更了十位可汗,政治局势极其不稳定,而且连年遭受旱灾、蝗灾一类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直到840年,黠戛斯十万骑兵攻破了回鹘城,回纥汗国彻底灭亡。
    要不说,名字这玩意不能乱改呢。
    自此之后,回纥部众逐渐向西向南迁徙,分别建立了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等政权。
    高昌回鹘建立后,在当地汉人、焉耆人和龟兹人影响下,融合了鲁尼文和粟特文的字母,这才创制了回鹘文,也就回纥文。
    看着刻满文字的银片,我想起一直都没找见墓志铭,就问:“把头,这是不哀册?”
    把头点点头道:“前为哀册,后为遣册。”
    所谓哀册,作用就和墓志铭类似。
    是用来记录墓主人生平事迹、歌功颂德的东西,一般只有皇亲国戚才会用。
    严格来说,这属于越制行为。
    不过安史之乱后,好些实力较强的藩镇节度使也有使用哀册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在茫茫大戈壁上,越制也就不稀奇了。
    至于遣册,这个就正常了,属于陪葬品清单,甚至有的遣册,直接就会标注成“xxx陪葬品清单”。
    “把头,那这人是?”
    把头将银片合上,指着封面上一竖文字道:“难怪精通风水,这人做过遣唐使。”
    “遣唐使?!”
    我有些吃惊。
    但略微一想,又觉得合情合理。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周边小国都很羡慕,都想进步,于是就会派遣人员长期留在唐朝,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种人统一被称为遣唐使。
    怪不得能搞这么多高古玉,这人绝逼是在做遣唐使的时候就开始搞盗墓了。
    我估计他当时的学习重点,肯定是墓葬文化。
    一边干一边学,干中学!
    “把头,你们来看!”
    我正打算看看这人具体叫啥的时候,只看清一个“李”字,却听南瓜忽然大喊。
    把头我俩纷纷朝他望去,就见他从壁龛里,掏出一个一米多长的长条木盒。
    难道是……?
    我赶忙跑了过去。
    接过来一看,发现很重,得有二十多斤的样子,而且木盒表面还涂着一层厚厚的黑漆,被封死了。
    除了这个,壁龛里还有一个偏小一点的,大概六十公分左右。
    我瞬间激动起来。
    “把头,这会不是唐横刀或者唐剑啊?”
    把头健步而来,接过木盒掂了掂,便点点头说八九不离十。
    我立即大吞口水!
    卧槽!
    看着密封垫严严实实的黑色漆盒,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感,如果里头是唐代刀剑,那一定还像千年前一样,寒芒凌冽,光亮如新!
    “把头,咱打开看看吧?”
    “不急!”
    把头摆摆手说:“目前不知道盒子里的东西具体保存的怎么样,贸然打开,有可能会直接变质!”
    把头当时用词不是很准确。
    他所说的变质其实是氧化,就好比兵马俑,当年刚挖出来的时候,都是有彩绘的,但时间不长,就纷纷脱落了。
    包括定陵也是一样,很多文物都是一接触空气就氧化的,变成渣渣了。
    所以要怎么干?
    当时把头告诉我,要先找地方用x光照一下,看看里头的具体情况,有没有锈渍,刀鞘刀柄之类的有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