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倒斗 > 第140章 唐代“盗墓笔记”

第140章 唐代“盗墓笔记”

    什么东西?
    手札。
    这玩意最开始和五册《大乘玄论》放在一起,所以包裹的时候也是直接包的,如今仔细翻看,才被我忽然发现。
    见到这东西我简直如获至宝。
    打从刚刚混迹文化市场的时候开始,我就很喜欢看手札,并不是为了发现什么古墓信息之类的,就是单纯的爱好。
    因为这就意味着,我可以穿越时空,和千年前的盗墓贼相遇了。
    翻开一看,我顿时又是一喜。
    这手札居然还是汉语写的!
    当时我有点不太理解,因为按我的想法,李释缘既然是回纥人,那手札这类私密性的记述,理应使用本族文字书写才对,尤其他还是个盗墓贼。
    后来问过把头才知道,其实唐朝针对遣唐使这一块,待遇虽然很高,但管理却比较严格。
    尤其在出入境和随行的文件、书信这一方面,需要经过层层审查才行。
    再则隋唐时期万国来朝,朝堂中不乏精通外族语言的人,所以写突厥语也没啥大用。
    说白了,就是如果他用突厥语来写,反而会引人注意,恰恰是用汉语更容易蒙混过关。
    “郝润,过来替我抄名录!”
    纸笔丢给郝润,我直接捧着手札回了房间,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或许是同为盗墓贼的原因吧。
    这手札中个别细节,骗过了千年前负责审查遣唐使书信的人员,却没能骗过我。
    比如这一段:
    天宝六年,七月最后这一天,我到安国寺拜会一个叫灵着的老和尚,得他指点,收获很多,越来越崇尚佛法了,这空档我在山里头瞎溜达,偶见一坟堆,观看墓碑后才知道,这是汉代章帝时期,司农杨燧的坟墓,我虽然是个外族人,但也很仰慕这位先人,就擅自做主,帮他修了修墓。
    这是译文,原文太长我忘了。
    当时我看完之后,直接就嘿嘿嘿的笑了起来。
    我都能想象到,这货当初是怎么干的活。
    他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光天化日、明目张胆的就给干了。
    盗墓贼都很胆大,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不过,这其中也能看出一些,和现代盗墓程序的共通之处,无非是先踩点,完后打掩护,再找机会开挖,就跟我们干活的时候,包地建大棚一个性质。
    后边的内容大多也都这个模式。
    李释缘借着遣唐使的身份,四处游历拜访,美其名曰学习佛法,实则就是特么盗墓。
    而对于他盗墓的经历,他也都会隐晦的提上一嘴。
    其中有处最为露骨,他写他做梦了,梦见墓主人把他请进墓里喝酒,墓葬形制和陪葬品描写的都很仔细,末了还加上一句:墓主人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大唐文化和佛法,保持友好邦交!
    我猜他当时肯定很得意。
    没事儿就寻思着:我挖了你们老祖宗,你们还拿我当好人,一群傻叉……
    李释缘是大唐天宝三年来的中原,也就是李隆基把儿媳妇杨玉环封为贵妃的前一年。
    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十多年时间里,他总共搞了五十多座墓,平均一年搞四五个,我感觉这效率也不算低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算得上是一本唐代的“盗墓笔记”。
    当然了,手札中也不全是盗墓内容。
    比如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也记载了不少战乱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情况。
    直到叶护太子率军援助大唐,他由于精通汉语,已经是半个唐朝人,就直接加入到援军的队伍里。
    而自那之后,他就更肆无忌惮了。
    对于自己盗墓的记载,很是直接了当了,基本就是:xxx见一冢,发之!
    我估计他当时肯定已经打定主意,干完这段就跟太子殿下回草原,所以就不怎么遮掩了。
    然而,当读到李释缘回到回纥之前,一段简短的文字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大概是这么写的:
    经恒阳,太子与吾素慕佛法,遂往恒岳寺拜谒。见寺毁,皆感悲戚。或吾二人诚心动佛,竟于废墟之中,得见佛宝,遂决携而归之,建寺供奉。
    看到这一段,我直接楞了。
    佛宝?
    具体什么佛宝,文字中没说,于是我立即往后看。
    不知不觉,我看到了后半夜。
    当读完手札中的全部内容,我惊呆了。
    之前说过,我大致研究过回纥的信仰变迁,按史料记载,回纥是到高昌回鹘时期,才开始信仰佛教的,但李释缘手札中的信息,却和史料有很大出入。
    即早在回纥汗国建立之前,草原地区,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佛教信众了!
    这也符合我对李释缘墓葬中,释迦摩尼石雕坐像的看法,那是佛教信仰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的产物。
    此外,和史料有出入的,还有叶护太子这个人。
    早在遇见把头之前,我对这人就有过了解,无论《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有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