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张瑞华和陈放出了球馆,看着两人的背影,曾经跟陈放有交集的众人,露出了复杂的眼神。
已经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了。
食堂小包厢,张少宏带了瓶一品景芝酒,两位大佬直接开瓶就喝,对于他们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这次碰了这么多强队,你最大感触是什么?”张瑞华像个记者做采访一样,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
“战术素养,身体强度,技术细节,比赛节奏。”这些都在陈放脑子里想过很多,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这些我们差太远了。”陈放坦诚道。
两人都点头,继续作为聆听者。
陈放也打开了话匣子:“欧洲各国基本是系统化的,从小开始就是战术素养,培养六七岁孩子的协作能力,传球来得分。”
“再大点,就会开始个人技术的培养,通过比赛,让业余俱乐部发掘出好的人才。”
“一直到是十五六岁,开始进入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开始接受更严格的训练,包括体能,力量等方面。”
“等到十八九岁,身体完全发育成熟,就上强度,打更多的比赛,可以说,十七八岁到22岁这几年,会有质的飞越。”
“那国内呢?”张瑞话问。
陈放皱了下眉头,忽然笑了:“国内肯定是老大和教练你们更清楚”
两张哈哈大笑,张少宏开口问:“那如果让你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能起来吗?”
陈放摇头:“可能会越来越差。”
张少宏面对陈放的惊人之语,没有惊讶,他喝了口酒:“这种话,以后不要跟任何人说,尤其是记者。”
“好的。”陈放点头。
“教练,你不问我为什么这么想吗?”陈放纳闷。
张瑞华却摆手:“小子,我比你看得懂。”
“那……。”陈放有些没反应过来。
“体育的核心是整齐划一,我们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坚持的方向,当然会越来越差。”
“况且,很多国家的篮球,都在往前走,我们不走就落后,何况还倒退呢。”
“老大,教练,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陈放忽然问,他经历过的前世,姚当主席大力整顿国内篮球,推广体教结合,着重培养校园,但不知为何,越来越差。
“你说。”
“体教集合,搞校园篮球会不会是条好路。”陈放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
两张对视一眼,罕见沉默不语。
但又不能不说,于是张少宏问:“你是从校园走出来的,有这样的念头是正常的。可这条路,很难。”
“为什么?”
见陈放锲而不舍,张少宏叹了口气,他严肃的道:“那我说一二,但你不可对外传。”
陈队立即保证:“老大您放心。”
“现在都叫教体局,在中国,哪个字在前,哪个就更重要,你能理解吧?”
“能。”
“教育部是不是比体育总局大?”
“对。”
“体教结合,哪个字在前?”
“体。”
“那你懂了吗?”
陈放茫然了下,然后忽然明白过来。
推动校园的体育,必然是需要教育部来支持,可世上哪有上级配合下级的道理。
教育部面向的群体不单是体育这一块,你在教育政策倾斜体育,那其他怎么办?符合国情吗?国家还在追赶四化,还没有到为体育专门开辟绿色通道的地步。
往细的说,如果校园为体育生大开方便之门,学体育都加分,有证高考就有利,那学校怎么调整?好的高中,大的高中资源多,可以分配,普通高中,小高中,也能这样吗?高考是公平的改革政策,怎么可能为此倾斜?
另外,如果要推行体教,那需要多少大学开设体育专业才能满足报考人数?
所以,体教是很美好的事,但实际操作极其困难,涉及面之广,不是一个区区篮协就办得到。
“走俱乐部青训或体校其实才符合国情,好苗子不会少,资金还能集中使用。”张少宏最后说了句。
见陈放明白,两人又互相看了眼,张少宏使了个眼色,后者咳嗽了下,开口:“陈放,你对国家队有什么想法?”
“国家队?”陈放困惑的问。
“如果国家队招你,你去吗?我指今年。”
陈放反应极快,立刻笑:“去不去,不是领导一句话吗?”
张少宏乐了,跟张瑞华道:“这小滑头。”
随后,他脸色一肃:“接下来的话,一句都不能说,即便是父母。”
陈放腰板一挺:“知道,老大。”同时把手机拿出来,当着面,关机。
张少宏露出欣慰的神色:“我合计过,我建议你别去。”
“你年少成名,不宜再出风头,17岁入国家队,你就是第二个陈江华。”
“可陈江华现在还能打球吗?他距离退役已经不远了。”
“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