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然没注意到他后面加速的德文。
陈放主动减速,并靠了上去,然后一个背传击地,篮球弹起在追上来的德文面前,让他非常舒服的伸手接球,不运球直接往前一步,跳起把球单手挑进篮筐。
负责做数据记录的布森快速在数据表上记录,他不是简单的写一次助攻,而是在做详表。
记录了每一个数据的发生过程和地点,并且在一张全场图上,用红蓝笔做出标记和时间顺序。
这是非常详细的记录,是专门来研究高阶数据的基础记录,布森已经多年没干过这个,但他可是通过录像分析师进入安迪的法眼的。
下个回合,奥马哈不敢这样传,他们选择尝试内线,但尼克把球防下来了,并且摘下了篮板。
陈放本来下意识想去接应,持球,忽然就反应过来,连忙往前场慢慢跑。
他在适应新角色,用参与者的身份去阅读半转换怎么打更好。
德文运球,但面对全场领防的延阻,他在摆脱,但对方似乎布置了战术,迅速有人去包夹。
陈放立刻横向移动,他来到中路,像个橄榄球防守组中的防守线锋,一下就挡住了这个企图包夹的人,而德文也顺利的从陈放身边绕了过去,来到了前场。
安迪在点头,他对隔了一个位置的托尼道:“他在用脑子。”
“是的,我很喜欢他的专注度和果断性。”
随后,德文和陈放互相传了一次球,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在比赛中看到这一幕,并且觉得这是特别费的传球,其实这反而是特别有用的传球配合。
这就像你做三威胁,左右晃肩,只要你这样了,那防守人就不是上前贴身,而是立刻进行脚步调整,防止你去突破。
而这种三四米内的传球,起的效果也是这样,在战术没开展前,或者需要几秒时间来过渡,你单人持球,容易遭遇紧逼,但互相传下球,两个防守人,都会停止移动,转入被动式防御,而不是进攻性防守。
陈放开始呼喊,他举起了手臂,跑向了弧顶,尼克拉了出来,并且引起了奥马哈防守注意力,中路一下就聚集了三个防守人。
而德文这个时候,运球去侧翼,这个动作又把中路三人做拉扯,这个战术叫:手撕肉。
顾名思义,把一块大肉,横中撕开。
这是标准的强弱侧转换的起手跑位,尼克给陈放做无球掩护,陈放往禁区去,带来了奥马哈的轮换防守者,他绕了一圈,忽然就往短角区去。
这个时候,德文把球半高球吊给他,陈放接球停顿了下,等防守人靠在自己,他微微侧身,头扭过去看后面,只是匆匆一眼,一个侧手甩传,把球平传给刚给陈放做完掩护,顺下去篮筐的尼克。
这个时候,跟随尼克是之前防守陈放的人,他们刚刚做了个轮换,本该防守尼克的中锋去补陈放了。
于是,这位身高不过193的人,看着210的尼克,把球擦板打进。
“没一点错了,这就是策应小前。”奥马哈的主教练罗茨确定了。
好小子,刚上场才几分钟,就刷了3个助攻?
什么时候,d1的助攻这么容易得了?
陈放牢记着主教练的话,从策应做起,万事都顺,从进攻开始,越来越难。
篮球比赛就是这样,你越强势,获得的防守强度和压力就越大,如何高效聪明的打球,是陈放需要去学习的。
他要从曾经那个强势得分,吸引包夹再去助攻的思维里走出来,踏踏实实的开始进入新角色,新思维。
因为这样,才叫融入了团队,带动了进攻。
而之前这种,随着比赛强度和级别,路会越来越窄。
上半场在一声蜂鸣声中结束,陈放走下球场,身边每一个队友都在主动跟他击掌。
是的,所有人都有数据,他们切身感受陈放在球场,所带来的变化。
每一个人的得分在变得轻松。
48:36。
奥马哈小牛队在最后五分钟,从落后6分,变成12分,这让陈放的效率值,一下变成了+7。
效率值简称per,它的计算公式是per=mp(pts+reb+ast+stl+blk)(fgafgm0.44xftatov)。
pts:球员得分、reb:球员篮板(进攻+防守)、ast:球员助攻、stl:球员抢断、blk:球员盖帽。
fga,fgm:球员投篮尝试次数和命中次数、fta:球员罚球尝试次数。
tov:球员失误次数、mp:球员出场时间(分钟)。
0.44:是一个调整系数,反映了一个罚球相对于一次出手的价值。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计算,虽然不精准,但正负很明了,就是当一个球员上场到下场,比分的变化就代表这名球员的正负价值。
在这五分钟里,陈放以4助攻1抢断1篮板,交出第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