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上,下官这封奏疏,并不会真的送到官家手上,下官的渠道,会尽量通过枢密院,枢相可使人在东京拦截。下官只求‘下官送出奏疏到东京’这一步消息被金人确认即可。只要金人急了,后面的反转他们或许就来不及探明了。”
赵子称不想立刻就彻底得罪童贯,但他也必须打这个时间差。
童贯当时听了,也有些感动,赵子称这只是想跟他演一出双簧,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
不过这个办法用了之后,当然也会有后遗症,赵子称也一开始就想到了,并且主动提醒童贯:“不过,下官试图越级揭发枢相,此事若为外人所知,也有损枢相威名。
事后,枢相可借口打压下官以立威,但具体措施,还望枢相体恤下情、多加斟酌。”
赵子称都主动把这话都挑明了,童贯还能怎么办?
赵子称这是明面上愿意被他稍稍打压、但实际上并不与自己交恶,这是信义之士啊!
所以童贯当即就表示:“若真是这般演了双簧,回京之后,敲打立威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本相暗中自然会承你的情。你的差遣可能会暂时被削抑,但也就是一年半载等风头过去。
至于你帮助朝廷据理力争谈出了更好的条件,这个实打实的功劳,本相会安排其他人上奏,到时候官家说不定会再升你的爵位、让你明升暗降暂时闲置一阵子。”
明升暗降、以示敲打,这种待遇赵子称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当初把他从苏杭调离,北上登莱时,赵佶不就是给赵子称大大提升了阶官和爵位,然后平调甚至略降差遣。
这一次,真要是谈出了为国争光的结果,肯定也是照例继续这样操作,继续升爵位,但给更小的差遣。
而这样一来,坊间也多会相信“赵子称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公事公办实事求是、而得罪了童贯,所以童贯才背后使绊子让他明升暗降”。
这对于赵子称眼下笼络势力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一个宗室公爵得罪了童贯,肯定对后续发展有更多不利影响。
但是赵子称却知道,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再过一两年,等童贯被打为“五贼”的时候(朱勔已经被杀没有六贼只剩五个了),“跟童贯交恶”就不是一个利空因素,而是反过来变成利好了。
到了那一天,朱勔是死在赵子称手上的,童贯也跟赵子称“交恶”,蔡京也看他不顺眼,那赵子称还不得被清流视为“难得的宗室贤王”。
所以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
在赵子称的这样运作下,金国人果然被骗过了,也最终成了先扛不住的一方。
原本历史上,大宋和金国在这年五月底就完成了赎回燕京的签约,但这一世,却多拖了个把月,一直拖到快六月底。
金国人终于憋不住了,因为完颜阿骨打已经病重得连续昏迷,好几天都起不来床了。
金国人太怕阿骨打一死、出现什么变故,还是赶紧落袋为安吧。
另一方面,金国人也意识到,他们根本没打算跟宋国长期和平,只是打算捞一票、然后渡过自己内部的权力交接不稳期罢了。
等金国第二任皇帝坐稳了位置,他们还是要南下攻宋的,到时候能找到借口就最好,找不到太好用的借口就捏造、就吹毛求疵,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岁币不岁币其实没什么影响,金国人最多也就和平领上没几年岁币,等两国再次开打后,哪里还有什么岁币?到时候就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抢劫了。
因此,最终的谈判结果,就是二百万贯的“赎燕款”仍然要给,但是岁币条款被取消。金国方面只是要求把宣和五年这一年当年的岁币,一次性折入“赎燕款”里面。
这一部分双方又讨价还价了一次,把原本给辽岁币里的银子部分去掉了,绢的部分认了,不过用更便宜的棉布替代。因为金国棉纺非常落后,当地棉布的价格和丝绸也差不多,金国就认了。
最终,宋国实际支付一百万贯铜钱、二十万石粮食折抵一百万贯(历史上也是如此,宋没有直接出两百万贯铜钱,而是把一部分铜钱折成了粮食,因为当年河北饥荒,粮价极高,还需要运输成本,所以二十万石就折一百万贯了,在江南鱼米之乡的话绝对不用那么贵)
外加把原本给辽国的三十万匹丝绸,换成了三十万匹棉布,一并付给金国。
至于原本历史上要付给金国的二十万两白银,被赵子称利用完颜阿骨打将死的拖延战术给拖过去了。
也就是说,赵子称凭借一己之力,实际上让大宋比历史上一次性少付了二十万两银子、还把等量的丝绸换成了更便宜的棉布,另外还把“岁币”这个宣称给废掉了。(原本历史上,宣和五年赔款时,也是把当年的岁币一并支付了的)
虽然历史上,后来这岁币金国人也就再拿了一年,然后就开战了。
但从眼下来看,世人都不能预测未来马上会重新开战,所以赵子称“据理力争、绝不给付岁币”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