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北府江山 > 第229章 避

第229章 避

    盐渎的动静闹得有些大了,朝廷竟然增派了两千人马过来。
    “镇守广陵是假,趁虚而入是真,刘牢之南下,朝廷有意加强对北府的掌控,京口那边也增加了王恺的五千人马!”
    袁鹤消息灵通。
    刘道规疑惑道:“朝廷哪来这么多兵马?”
    建康形势也非常严峻,桓玄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将水军调往新洲,威慑建康周围,又令大将皇甫敷率八千精锐镇守姑孰。
    “两个月前,北面流民帅温详、赵岩等携一万七千户南下,投奔朝廷,被封为颍川太守。”
    “温详?”刘道规听说过此人。
    原江州刺史温峤族人,太元十一年(386年),温详在东阿起兵拒燕,屯于济北,被朝廷授为济北太守。
    太元十二年(387年),北伐失利,谢玄被朝廷罢免,北府军退回彭城,慕容垂趁机南下,兖徐青诸州不战而降,温详在济北被慕容隆击败,逃奔彭城,麾下三万户尽归燕国。
    没想到这人蛰伏了几年后,又在淮北拉起了一支流民军。
    但慕容垂灭了西燕后,转手令慕容隆和慕容绍大军屯于边境,温详慑于其兵势,引部众南下。
    这支流民军的到来,正好给司马家回了一口血。
    刘道规冷笑道:“这个时候竟然还有心思管北府,也不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
    袁鹤却道:“道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桓玄虽然步紧逼,但一时片刻难以起兵,大不了朝廷退一步,恢复其父当年的声势,而北府不一样,凭借击败妖贼,刘氏势力越来越强,你兄弟二人姑且不论,其他尚有刘袭、刘宣之、刘藩、刘粹等刘氏将领,朝廷怎会不忌惮三分?莫要忘了,当初王恭是怎么死的……”
    的确,讨伐妖贼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刘氏将领。
    继有彭城刘氏的刘裕刘道规刘宣之,也有沛县刘氏的刘藩、刘粹,还有东平刘氏的刘袭,此人也是北府老将刘轨之弟。
    而刘藩是刘毅的三弟,骁勇善战,颇受刘牢之青睐。
    京口距建康一步之遥,几乎无险可守。
    司马家与桓氏是姻亲,还有互相妥协的可能,大不了跟以前一样,让桓玄如其父桓温一般独掌朝政,互相拉扯。
    这是士族高门内部的事,但刘牢之是谁?
    寒门武人,有过背叛王恭的污点,自然成为朝廷的眼中钉。
    这次击退妖贼,刘道规和刘裕至少混了个员外散骑常侍,刘牢之连一句口头嘉奖都没有……
    如今刘牢之的精锐在山阴,朝廷这个时候不派人来挖墙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司马元显本来就不擅长治国,内斗才是他的天赋。
    若能掌控北府,就增加了跟桓玄谈判的筹码……
    八十年来,士族高门都是这么玩的,而现在刘牢之成了一个异类,手握重兵,骁勇善战,权势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今年还没到五十岁,这让朝廷里的那一群高门怎么睡得着觉?
    袁鹤继续道:“除了调派人马过来,朝廷委任王愉为徐州刺史,镇广陵,将刘轨、何谦、诸葛侃、高素诸部调往建康,驻防石头、历阳等地。”
    朝廷分化北府的心思已经摆在桌面上了。
    王愉是王国宝、王绪之弟,太原王氏出身。
    江左风云激荡,但朝中坐着的还是那几家。
    不过这显然是司马家最后的挣扎,改变不了大局。
    “那么这个王愉就是来收征虏兵权的?”刘道规自然明白这种布置背后的意思。
    “王愉、温详来势汹汹,广陵城中还有高雅之,道则切不可掉以轻心。”
    温详在济北起兵,抵抗燕军,虽屡战屡败,却总能再次爬起来,本事不小,而且败在慕容垂手上,并不能说明他是酒囊饭袋。
    以流民对抗百战精锐的燕军,这种胆量就非常人可比。
    这些拿下的流民帅都是有些本事的人。
    “那就让他们玩呗,我走还不成么?”刘道规笑了一声。
    本来就没想在广陵城中多留,一个征虏中军而已,真正应该跟他们斗的是桓弘,但这厮见势不妙,跑去江陵祭祖……
    “道则是要北上兰陵,暂避其锋?”
    “双拳难敌四手,我一个人要对付他们这么多人,上面又没人照应,留在这里不是吃亏吗?”
    如果是在战场上,他们再来一倍人马,刘道规都不惧。
    问题是,这些人的官职比自己大太多。
    除了王愉、温详、高雅之这些人,广陵还潜伏着刘毅、孟昶这伙人,刘道规留下,这群人就有了共同目标,联手对付自己。
    但若是离开,按他们习性,一定会狗咬狗……
    “嘶……你在广陵经营了这么多年,舍得放手?”袁鹤吸了一口凉气。
    “谁说我要放手,我只是暂避其锋而已,是我的东西他们拿不走。”刘道规早就厌倦了跟这些人尔虞我诈。
    还不如去北方,跟胡人痛痛快快的血战一场。
    军户在射阳陂,盐渎那边早就与私盐贩子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