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销量最好的新上市的入门级中型suv车型:海蓝hev的双驱长续航版本!
该版本搭载固态电池,拥有七百公里的纯电续航,采用双驱驱动,搭载l3辅助驾驶,国内补贴后售价在三十八万。
上市仅仅一个月,就已经从全球范围内接到了超过二十万辆的订单……占据了海蓝hev全系列里百分之五十的订单量。
目前这款车型的提车时间,已经是安排到了三个月以后……订单太多,工厂生产不过来。
其他多款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销量也很不错的。
就算是价格比较贵的海蓝v的固态电池版本以及海蓝slc固态电池版本,销量也比较高。
按照海蓝汽车内部的统计,哪怕是固态电池只用在了高端车型、中端高配车型上,售价相对昂贵,但是未来一年里的订单量也会超过一百万辆!
而海蓝汽车旗下的海蓝电池的固态电池产能……根本没这么多,所以未来一年里的这些固态电池的车型交货期就会比较久。
大量固态电池车型的订单,这导致了海蓝汽车的汽车平均售价大幅度上涨……毛利率也有相当的上涨。
海蓝汽车越卖越贵,赚的越来越多,但是其他电动车厂商的汽车价格,则是越卖越便宜,毛利率也逐步下降。
这就是先进技术的作用了。
海蓝汽车依靠自动驾驶和固态电池这两个黑科技,大幅度拉升售价,而且还不愁卖……
其他汽车厂商则是困于没有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没有自身的独家先进电池技术……辅助驾驶技术用智云集团的大路货色的eyeq系统方案的,电池用宁代的电池!
但是这两样东西,你能采购,别人也能采购使用啊,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独特的技术优势了。
最后陷入了比拼性价比,比拼外观,比拼营销的局面。
而这些比拼都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低……尤其是营销成本……普通消费品的营销成本一向来都是产品成本里的大头,尤其是对于普通品牌而言。
这比来比去,电动车的售价持续降低,毛利率持续降低,经营成本持续高涨……假以时日,又将会陆续一批新能源车企倒闭。
当然,这对于部分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同时规模也足够大,承压能力更强悍的车企而言,这反倒是一场机会!
如比亚迪,人家虽然纯电没啥独特技术优势,但是人家的插混技术牛逼啊……在插混这个领域里人家比亚迪敢说第二,其他车企都不敢说第一。
强如海蓝汽车,在过去多年里都没有试图在插混领域里和比亚迪竞争……拿自己的短板和人家的顶级优势竞争,那不犯傻嘛!
在纯电领域里搞不过,人家比亚迪就搞插混……纯电号称七百公里续航就很牛逼了,插混能用电又能烧油,从不需要担心什么续航焦虑!
于是乎,比亚迪在六月份的时候,陆续宣布旗下多款车型的价格下调,并准备发布新一代的插混车型,死磕十多万价位的这一核心主流市场!
老子卷不过海蓝,我还卷不死你?
然后……国内一票电动车厂商们还没有感受到压力,不就是比性价比嘛,老子也可以的!
但是一大票合资厂商的燃油车就感觉天要塌了……销量自从五月份开始就已经下降的很厉害了,但是等到进入六月份后更惨……大雪崩似的!
有家合资厂商的海外品牌车型,上半年卖的勉强还可以的,月销量还有个万把台呢,结果六月份后,销量直接腰斩……
这种现象,其实比海蓝汽车发布固态电池更震惊业界!
海蓝汽车好是好,各种黑科技满满,谁看了都心动……但是它贵啊!
昂贵的海蓝汽车,一年撑死了三四百万辆的全球销量,不管你海蓝汽车做的有多好,也就这个销量了,因为就没那么多有钱人来让海蓝汽车扩大市场容量。
一年三四百万辆根本影响不了全球每年七八千万辆汽车的巨大市场,难受的只是一些豪华汽车品牌,如宝马,奔驰。奥迪,凯迪拉克,凌志等品牌车型。
然而对于绝对主流车型而言,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现在的国内的一票电动车厂商开始卷十多万的市场,开始搞性价比新能源车型的时候,这冲击就可就大了。
因为价位重叠……消费群体重叠,这就产生了剧烈的竞争冲突。
——————
徐申学并没有管太多外面电动车市场的波澜……电动车事业板块虽然很重要,但是依旧算不上是他的核心事业。
他的核心事业,始终是半导体……有了这个核心,才有人工智能,有了人工智能,后头才会有一系列下游的顶级终端产品,电动车的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终端,虚拟设备等等。
上述所有规模庞大的重要业务,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先进半导体上的。
没有顶级芯片,玩个毛线的高科技啊……
六月下旬,徐申学抽空去了一趟通城第三十二厂!
智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