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对外。
将触手伸向安南的邻国南掌和扶南,以及南掌和扶南的邻国蒲甘和暹罗。
季秋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将这五个东南亚小国整合到一起。
先进行经济合作,然后是政治军事合作,最终实现彻底融合。
如果能将完成这个计划,将他们整合成一个国家的话,那季秋在现代世界的权势,也能达到中等国家的地步了。
然后是麾下文武情况。
首先介绍新近投奔的人才。
季秋的招贤榜在不断发挥作用。
他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也吸引了大批人才。
最初只是寒门人才,但随着季秋在战场上高歌猛进,很多世家大族也开始派来人才了。
当然,目前还没有世家大族愿意全族投奔。
主要是跟荀氏一样,派出荀攸这种家主旁系子弟过来投资。
这段时间季秋新收的各类人才足有百人之多。
不过真正值得季秋关注的人才只有一位,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是三国时期东吴举足轻重的重臣。
他在东吴的地位,堪比荀彧之于曹操、诸葛亮之于刘备。
张昭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学,跟随白侯子安研习《左氏春秋》,凭借渊博学识声名远扬,尤其对《汉书》的钻研造诣颇深,深受当时士林敬重,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齐名且交情深厚。
就连为袁绍起草讨曹檄文的陈琳,虽出身徐州,也对张昭倾慕不已。
徐州刺史陶谦听闻张昭贤名,举荐他为茂才,却遭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其轻视自己,一怒之下将张昭监禁,幸得赵昱求情才重获自由。
194年,曹操出征徐州,不愿投曹的张昭选择南渡至扬州。
孙策得知后,立刻主动登门拜访,盛情结交。
张昭为孙策的诚意所打动,加之乱世之中需寻安身之所,自此投身孙氏阵营,为其效力。
孙策求贤若渴,封张昭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军中大小事务,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一概托付于他。
彼时,孙策攻占江东六郡过程中杀伐果断,引发江东豪族强烈不满,而张昭的加入,极大改善了孙氏初到江东时的负面形象,为孙氏奠定江东基业立下首功,在一众名士如张纮、秦松、陈端之前。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临终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甚至留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的遗言,足见对张昭的信任与倚重。
当时孙氏在江东根基尚浅,内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强敌觊觎,局势危如累卵。
孙策去世后,孙权悲痛不已,只顾哭泣,张昭当即厉声说道:“孝廉,现在岂是哭泣的时候?”随即将孙权扶上马,外出巡视军队,稳定军心民心。
周瑜虽也迅速率军前来支持孙权,但张昭作为顾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其态度对孙氏政权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程普、董袭、朱治、吕范等武将皆受其调度。
此外,张昭还全力延揽严畯、孙邵、是仪、滕胤等名士,尤其是江东本地文士进入孙权幕府,为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一方面部署诸将,平息孙策死后各地如山越等势力的叛乱。
另一方面着手制定典章礼制,为孙氏在江东的长期统治进行长远规划。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张昭的运筹帷幄,东吴在孙权手中能否延续都未可知。
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主张投降。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