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241章 道听途说

第241章 道听途说

    进入三月份,天气渐渐回暖。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田野上的花开了……”
    云岭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出学生们稚嫩的朗读声。
    校长王林森陪着刘清明走在泥土操场上,这位年近六十的老教师,是云岭乡第一批扎根乡村的教育者,在这里已经干了快四十年。
    临近退休,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校里那些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
    他们拿着微薄的津贴,每个人都要代好几门课,因为有本事的年轻人,早就想办法离开了。
    王林森指着一排平房说:“刘乡长,学校现在只有两个有编制的老师,要维持正常运作,至少需要八个。再这么下去,我们只能减少招生,让一部分孩子回家务农。”
    刘清明看着眼前简陋的教室、自制的篮球架,最终将视线停留在操场中央那面褪了色的五星红旗上。
    国家八六年就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可云岭乡这样的贫困地区,乡财政连保证孩子们的学杂费都捉襟见肘,更别提师资力量了。
    “这些教室,都还是安全的吧?”刘清明问。
    王林森苦笑一下:“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那么多。这些房子是我刚来那年,带着村民一起盖的。”
    “那不是快四十年了?”
    “是啊,我们云岭乡太偏了。我给希望工程办公室写过信,人家回复说,我们还不符合捐赠条件,有更多比我们还困难的地方。”
    刘清明心里不是滋味,这意思就是,他们还不够穷。
    他换了个话题:“王校长,如果乡里能给五个教编,学校能不能办下去?”
    “五个?”王林森像是听到了天方夜谭,连连摆手,“不可能,刘乡长,你别开玩笑了。别说五个,就是一个,都能让整个清南市抢破头。”
    见刘清明不解,王林森解释道:“教编就是干部编制,能转任的。国家对这个卡得死死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真有一个名额下来,不只是咱们乡,市里那些有关系的都得挤过来。”
    他这么一说,刘清明反而不敢吭声了。
    他手里那五个教编,是省教育厅在吴新蕊的指示下直接下发到云岭乡的。
    消息还没有走漏。
    这东西要是拿出来,简直是核弹级别的资源。
    他必须找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建一座标准的希望小学,大概要多少钱?”刘清明问。
    王林森盘算了一下:“教学楼加宿舍楼,省着点花,四十万左右吧。”
    刘清明知道这个数字已经很节省了,但对于拮据的乡财政,无疑是一笔巨款。
    目前云岭乡的劳务输出公司已经建立起来,第一批100名务工人员的前期培训,也在春节过后展开。
    下个月就将赶赴省城,进入云州国家高新园区工作。
    而好消息则是,在新任市委书记黄文儒的主持下,一个全新的高新产业园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期总投资超过了十亿,需要的用工数量也达到了上万名。
    也就是说,刘清明与于惠娴签订的一千个用工的意向协议,很快就将得到落实。
    这一千个用工名额,将分配给全乡的14个行政村,解决一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而这只是第一步。
    届时,乡里的财政收入也会得到一些改善。
    离开学校时,刘清明能感觉到王林森眼里的失望。
    这位老校长大概以为,自己也不过是又一个来走过场、作秀的年轻干部。
    陪同他考察的是新任派出所所长沈从新。
    沈从新亲自开着所里那辆老旧的吉普车,减震系统基本报废,走在乡间小路上,颠得人五脏六腑都快移了位。
    刘清明找马胜利打听过,三十八岁的沈从新,原先在市局刑警队,业务能力不错,就是为人处世太直,混了十几年还是个副科,跟吴铁军一个性子。
    马胜利大概是听了自己想调老吴的玩笑话,才从一大堆推荐名单里选出了他。
    刘清明倒不在意这些,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完全掌控的公安力量,听话比能力更重要。
    他原本还担心沈从新急于表现,搞出什么幺蛾子。
    好在这些天观察下来,这人还算稳重,上任后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先整顿内部,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的民警和治安员,准备从村里重新招人。
    “乡长,接下来去哪儿?”沈从新握着方向盘,稳稳地避开一个大坑。
    “去二道河子村。”
    二道河子村位于云岭乡南边,紧挨着河口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算是全乡最富裕的村子。
    山上的东山村还有不少茅草房,这里已经遍地是红砖瓦房,甚至还能看到几栋前世农村常见的三层自建小楼。
    警车开进村里,路边闲聊的村民纷纷投来冷漠的注视。
    沈从新想停下车问个路,摇下车窗,旁边的人却像没看见一样,自顾自地扭过头去。
    刘清明心里有数,这村里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