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楼的一间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长条形的会议桌后,并排坐着三位考官
两男一女,年纪约莫都有四十来岁
其中一个身材微胖、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子,正是昨天笔试出现的那名监考老师
他面前摆放的身份标识牌,写着名称“法学院教授罗洋”
“方同学”
左侧一位中年男性考官翻阅着手中的材料,抬头看向对面的年轻人,语气严肃地说道:
“我想问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案例,当事人因循法律途径维权无果,最终采取私刑,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寻求正义”
“对于这种现象,如果当法律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支持这种私力救济吗?”
坐在他们对面的年轻考生,正是方诚
他今天穿了一身得体的正装,纯白的衬衫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黑色的西裤衬得双腿愈发修长
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让他的气质更加温文尔雅
听到这个问题,方诚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
“各位老师,这是一个涉及法律伦理与价值判断的深刻命题”
“从法律人的立场出发,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正当防卫外,任何形式的私力救济都应当被严格规制,因为这会破坏法治的根基”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现实中的一种困境”
他一边从容讲述,一边与提问的考官保持着眼神交流,语气诚恳:
“法律对弱者的保护确实存在不足,司法资源的不均衡、诉讼成本的高昂、执行环节的乏力,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体的正义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
“这种制度性的失灵,正是催生‘以暴制暴’思想的土壤”
“然而……”
方诚话锋一转,逻辑清晰地深入分析:
“承认现实困境,不等于要认同这种极端的解决方式”
“‘以暴制暴’看似快意恩仇,实则是在用一种更大的恶,去对抗另一种恶”
“它会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撕裂社会契约,最终将整个社会拖入人人自危的丛林状态,这对于弱者而言,将是更大的灾难”
三位考官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这时,右侧那位一直沉默的女考官忽然追问道:
“但是方同学,你有没有想过,对于那些已经被逼入绝境,走投无路的人来说,这些大道理是苍白的”
“当他们面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若不奋起反击,可能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你又该如何劝说他们放弃暴力?”
方诚微微颔首,似乎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
“老师,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纠错的责任,粗暴地转嫁给身处困境的个体”
“社会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制度的失灵,与其去讨论‘能否暴力反抗’这种近乎无解的道德困境,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去根除催生这种困境的土壤”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眸光沉静而锐利:
“作为法律人士,我们可以推动更具针对性的立法,堵上现有的法律漏洞,也可以尝试降低弱势群体的维权成本,比如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更多元的社会监督与救济机构,确保司法的公正能够被看见、被实现”
“而且,法律的权威,源于其强制力,而这种强制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国家层面的,被授权的‘暴力’”
“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解构这种权威,而是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完善”
“但是,‘批判的武器’,永远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我们身为法律人士,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法律这柄国之重器,变得更加锋利、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能震慑所有胆敢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让它能够真正地握在每一个需要保护的人手中,而不是让人们被迫拿起私人的武器,进行反抗!”
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三位考官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面前这个年轻人的欣赏之意
接下来,他们又抛出几个专业性极强,同样颇为刁钻敏感的问题
方诚始终保持着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应对得游刃有余,逻辑缜密,无懈可击
终于,坐在正中间的罗洋,微笑着开口:
“好了,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你可以先回去,等候通知”
“谢谢各位老师”
方诚起身,微微鞠躬
随即转身走向门口,动作利落地拉开门,又轻轻地将门带上
候考区内,几名仍在等待的考生立刻将目光投向他
看到方诚那副平静从容的模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丝羡慕和紧张
里面很快传来了喊号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