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是一个读书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相当地聪明,后来他再去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大病,体验世间无常,就放弃了世间的功名就出家。出家以后,他学过《圆觉经》,也学《楞严经》,也学过《唯识学》。学过以后,到临济宗的禅堂参禅,后来开悟了,一念的相应开悟了,悟到他本来的面目。开悟以后临济宗的祖师往生,就把祖师位交给他,领着大众修行。
后来他看到一些净土的经论,他看到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看过一些过去净土宗大德的着作,他就当众宣布,我从现在开始,要放弃参禅,改修净土。很多同辈的师兄弟就不同意了,说:师兄啊!师父临终的时候,把道场交给您,您应该光耀禅宗的祖庭,怎么可以放弃祖庭,改修净土呢?彻悟禅师说:“人各有志,我心意已决!”他师兄弟就说,好,我出一个问题,您要能够回答我,您要离开这个道场,我们没有意见。
说:“娑婆世界是如梦如幻,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如梦幻泡影,您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呢?两个都如梦如幻,您道一句!”彻悟禅师说:“没错!从本性上来观察,这两个都是假藉因缘而生,都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两个如梦如幻的功能作用是不一样的。
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流转,那是一种恶梦,很多苦恼的境界,很多老病死,很多不如意的痛苦会障碍我们,障碍我们身心的安乐。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果报体特别的有堪任性,身相也庄严,有种种的神通。
其次,娑婆世界是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您在三界的流转,这当中有很多退转的因缘,您是一个人的果报体,烦恼会障碍您证道,我们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积了一些烦恼。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您要修学圣道,它就会障碍您,这是烦恼障。第二个罪障,我们过去生也造了一些罪业,罪业也会障碍您修学圣道。第三个报障,老病死出现的时候也障碍圣道,娑婆世界障道因缘太多了。极乐世界则醒梦者也,身心果报跟外在的境界接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它有圣道的力量来开展您的智慧,启发您的善根,所以它是醒梦,它的因缘,那个梦幻泡影的梦里面,有醒梦的功能,虽然同样是梦,但是功能有不同,有苦乐的不同,有染净的不同。”这一点彻悟禅师就讲得详细了!
我们刚开始修空观的时候,会有这个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刚开始修从假入空的时候,对于假就会不去分别,但是真正的空观一定是在观一切法空的同时,一定要同时看到染净因果。所以有人问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当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说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是什么相貌呢?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相貌就是炽然修福。“炽然”,因为于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就是,我们看到阿赖耶识剎那剎那生灭,它是自性空,但是它又剎那剎那地受熏,您去念佛念法念僧,阿赖耶识的功能就增长,您起贪瞋痴,阿赖耶识的功能就堕落。恒转如瀑流,就是这么回事,它的本性是自性空的,但是它又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一段是把阿赖耶识的相貌作一个总结。
好,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恒转如瀑流,把我们有漏位的第八识作一个总结。我们再看第十二科,阿罗汉位捨,前面是一个凡夫有漏的第八识,这是讲圣人转依以后的第八识,第八识是什么时候转依呢?阿罗汉位捨,阿赖耶的功能到阿罗汉的时候就消灭掉了。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先解释阿罗汉,什么是阿罗汉呢?烦恼断尽名阿罗汉,这个烦恼指的是三界的烦恼。阿罗汉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他把烦恼消灭了叫杀贼;无生是就着他的果报,就是说他没有再招感三界的因地了,叫无生;他堪受人天的供养,叫应供。这个地方的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