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唯识的真理,虽然我现在不能悟入,而且我这一念薄弱的心识,不断受到烦恼跟罪业的干扰,但是他心中有追求的心情,虽然有追求,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它对于烦恼障、所知障这种二取的烦恼,我法二执的二取的这种烦恼的种子尚且不能调伏,这样子叫资粮位。看澫益大师的注解: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第一个是讲到这个菩萨的智慧,他这个是为了希求无上菩提,上求佛道,所以他积集广大的福智的资粮叫资粮位。一方面他有大悲心来怜悯一切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叫大乘顺解脱分,这个名称是这样安立的。关于这个偈诵我们分两部分,第一段是消文,第二个释义,先看消文: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资粮位的菩萨还没有加行位的这种顺决择智,这个“决择”,什么叫决择呢?这个“决”就是决断疑惑,它叫决。这个“择”就是体达真理,叫作择。体达真理而能够完全没有疑惑,决断疑惑叫决择。那么当然这个资粮位的菩萨的智慧是很薄弱的,还没有加行位的顺决择智,但是他很难得,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愿力的支持,要使令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使令他能够一步一步地趣向于唯识的真胜义性,而这样的阶位叫资粮位。我们看他的一个释义: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资粮位的菩萨,当然我们刚开始修行不是从圣人开始修行,我们就是从我们这一念的具足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跟报障的这念心出发的。这资粮位的菩萨当然是问题最严重的啦,他在佛前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愿力以后,他在实践的时候,面对这么多的障碍,这个时候他依止的四种力量的支持。
第一个,“发起大菩提心”。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断忆念他的本愿,说我不能退转,我曾经很认真地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絶不能放弃对这个目标的追求。他不断以心中的愿力来自我期许,来勉励自己,不断地跌倒再爬起来,发起大菩提心,这叫内因力。
第二个是“亲近真实善友”,外缘力。就是说我这个人烦恼很重,但是没关系,依众靠众,我亲近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有这个大众的僧团的力量,使令我不致于懈怠放逸,亲近真实善友,由这个大众的这种威德的摄受,使令这个菩萨也不断地趣向真如理,这叫“外缘力”。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这个作意力。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当然他是心识散乱,他有时候去做事。等他事情做完的时候,他来到佛堂他也会静下心来,在内心当中提起正念,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他会经常告诉他自己,说是这个生命是有因缘的,生命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一切法由因缘生。这个因缘当中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无量无边的生死流转,这当中有佷多的痛苦;第二个因缘就是佛菩萨的这些法身般若解脱,有功德庄严,这是安乐的。他内心当中不断地如理作意,思惟生死流转的过患,思惟这个佛菩萨的涅槃的功德庄严,以这个作意力也使令他不断不断地趣向真如理,作意祈求无上正觉。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他一方面修习福德,一方面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增加自己的智慧。这资粮位的菩萨福报力是很重要,一个人没有福报,你要住僧团也有困难。你住僧团,一下子牙齿痛,牙齿痛完了,接着眼睛痛、头痛,就是你这个障碍很多,障碍很多你修行就有困难了。这个福报大的人修行,身心世界有堪能性,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他这个修行禅定、修智慧那都随顺。所以我们在资粮位的时候,絶对不要忽略了福报力,这福报会保护一个人的善根。
诸位有时间你读读天台小止观,它也讲到这件事,福报薄的人,他打坐问题很多,鬼神来干扰他,有时候还不完全是冤亲债主,他是跟他来挑战的,就是你那个福报薄,这个各式各样一些有挑衅、具有这个瞋心的众生,他就会挑衅你。福报大的人谁也不敢动你,你这个修行,就平安顺利。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修集福智资粮”。第四个“资粮力”。
“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那么他对于这种二取的烦恼障、所知障的这些种子的功能,都不能调伏,但是他也能够去调伏一些分别的现行。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他这一天,当然他不是经常在工作,他有时候到佛堂去修行,先拜佛,有这个皈依的心情,忏悔业障。安定身心,慢慢地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