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够发明一个道理,“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道理常如其性故,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它。你把它放在十法界,把它放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常如其性故。就是一切法随缘而不变,它不变而又能够随缘;真空而又妙有,妙有而又真空。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子。
当我们这一念心随顺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法界,它的体性是不变,它的体性是我空法空。它随顺杂染的因缘,随顺无明,就显出六凡法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当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随顺真如的时候,就成就了法身、般若、解脱。这个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真实的道理。
这意思就是说,前面的唯识相就是杂染的法界、清净的法界,这个地方用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就是唯识性。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能够开显呢?要远离我法二执,由二空的智慧才能开显。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太殊胜了,世间上的道理是不能比的。它的名词,或者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都可以。真,就是真实不虚妄,这个道理是不虚妄的,不颠倒的,它没有变化的;如者,恒常而不变易。真,它真实而不虚妄;如,如常而不变易,所以叫“真如”,来形容这个道理。再看第二段。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我们凡夫造了很多很多的恶业,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减少;圣人造了很多很多的功德,在我们心中,他的道理也不能增加一点。在迷,也不能染污它;在悟,也不能使令它清净。它的体性,这样的道理是常如其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真实体性呢?讲了那么多,我们这一念心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简单道一句,我们这一念心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个道理。“即唯识之实性也”,这一切的事相都是依着这个道理在运转,是这样子。
好,我们看附表第十九,根据蕅祖的《观心法要》,把这个真如——唯识实性,把它做一个说明。附表第十九、唯识实性。就是附表第四十一面。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就是真如,它有两个相貌,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第一个,从它作用的角度,“于一切位”。蕅益大师把“常如其性”加一个“于一切位”。“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什么叫于一切位呢?“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而随缘,故云一切位”。从它的随缘义来说,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有各式各样染净的因果,世间、出世间的差别,十法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的相貌是什么道理建立的呢?是因为真如它能够不变而随缘。所以讲这个道理是遍于一切位,它有随缘义。那么从它的不变义来说: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它也具足不变。说我们看到很多唯识的相貌,心识的相貌有了境、思量、异熟。每一个人在造业的时候,善业、恶业的势力不同,每一个人对于了境的功能、思量的功能、异熟的功能也各式各样。男人有男人的了境、思量、异熟,你今生做一个男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是这样子;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又变化了;你做一个蚂蚁也不同,做一个转轮圣王也不同。这都是属于随缘义,各式各样的差别。
但是这当中,我们的心应该有一个体性是不变的,就是常如其性故,它有一个不变的体性。当然这个不变的体性就是空,简单讲这空性是不能改变的,我空法空是不能改变。所以,真如也有随缘不变,它“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种空性的真理,你造恶业和造善业是不能使令它改变。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随缘不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样的道理在凡是不能减少,在圣也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讲一个譬喻,如水和冰同一个湿性。这个水是一种赞叹,就是圣人的涅槃清净的功德,这个冰就是凡夫的这些苦恼的境界。不管是水和冰,都是同一个真如道理。这世间上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真如的道理,同一个湿性。这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