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刚到潮白镇的时候,觉得那已经是基层中的基层、乡村中的乡村了。
可现在看来。
潮白镇虽然是乡镇,但因为和省会宁海只有一线之隔,地势也较为平缓,产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能留在老家、找到活计,并且过得还不错。
因为有大大小小的产业支撑,所以潮白镇外出打工人口的比例并不高。
最起码不像星光镇一样,达到了60%的恐怖水平,而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升高。
要说基层、乡村。
怕是只有星光镇,才更有代表性。
而原来的潮白镇,已然受到了网络时代发展的全方位入侵和改变,受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的映射和改变。
而星光镇却被绵延大山阻隔,导致只有人不停地往外走,新时代的浪潮却很难渗透进来。
最起码现在,林骁开了一路,一家现代化的工厂都没有看到。
这和刚才三位副镇长汇报的情况一致。
全镇的支柱产业,是种植业,种植的对象除了最常见的水稻外,就是各种水果。
因为土壤适宜,整个柑橘家族都在星光镇被广泛种植,连绵青山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改造成了脐橙、金桔、砂糖橘、柚子的种植基地。
此外,星光镇还种有桃、李、梅等水果。
因为山地面积多而常住人口少,所以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四五亩果园,多的村子甚至能达到人均七八亩甚至十几亩。
而这个人均面积,更是在人口大量流出的今天,而飙升到更高峰。
甚至因为园多人少,很多村子大面积的果园都已经荒废,只因村子里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年人根本无法应付如此大面积的种植劳作。
林骁刚听到这个汇报的时候,心里是意外的。
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如今市场的各色水果都卖得很贵,比菜市场的菜要贵得多。
抛开榴莲、车厘子这种进军到奢侈品行列的名贵水果不提。
就说橙子橘子之类本土物种,超市里也都要卖到五六块钱一斤。
这个价格绝不算低了。
以星光镇特色水果的人均种植面积,粗略算一笔账的话,果农的年收入不至于富裕,但也绝不至于赤贫,为何会有那么多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
这个疑惑刚出来,林骁就基本有了答案。
他现在驾车行驶在弯曲的山道上,全程车速不超过40迈,交通十分艰难。
而这条全镇唯一的主干道,只覆盖了33个行政村中的10个。
另有23个村子,隐匿在茫茫大山之中,通行镇集只有水泥路甚至沙土路,单程30分钟都算近的。
前往麻山县就更别提了,几乎跟西天取经一样难。
人出行都如此困难,更别提以吨为单位的水果了。
要致富,先修路。
在路没修好的情况下,想要规模化发展水果种植产业,简直是痴心妄想。
整个星光镇,现在只有3个规模化脐橙产业种植基地。
其他数百亩果园都是各村村民私有化种植,果树品种不统一、果品质量良莠不齐。
再加上其他县镇的竞争,很多果商甚至都不愿意到星光镇来进货,即便来了,价格也压得很低。
果农们完全没有议价的权利。
水果不易保存,如果不卖给果贩子,这些忙活一年的产物要么烂在树上,要么自己挑到镇上去卖。
而就星光镇这万把来个人,根本不可能消耗掉这几百上千吨橙子。
所以,城市商场的橙子虽然能卖到五六块一斤,但在原产地收货价也就2块左右,品相好的能到两块五。
而星光镇,品质不一再加上交通不便。
收货价常年被压到一块五以下,有两年甚至连1块都不到。
即便算上政府补贴,村民们一年到头忙下来,家庭收入也就两三万块钱,扣掉农药化肥等支出,再一核算人均,基本上也就是维持温饱的水平,和果树种植所需要付出的劳力完全不成正比。
也难怪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守在家里“靠山吃山”。
林骁想明白这些,心里一阵酸楚。
他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有多深重,但凡留在家里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多半都不愿意外出闯荡。
而星光镇的常住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40%。
可见,这个风景秀丽、青山延绵的地方,真的只适合修养身心,不适合安居乐业。
林骁很是感慨。
看着道路两边的脐橙树,果实已经个个有冬枣那么大,看起来精神抖擞、生命力盎然。
林骁的低沉情绪又迅速一扫而空。
他到这里来,就是来改变现状、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可不是来当吉祥物、混经验刷存在感的。
他情绪振奋了起来。
不过对于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