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被吉达王国打包卷的二个附庸部族,从头到尾,沙特王国的使者连提都没提,就当这事儿不存在。
什么叫威风?
吉达王国这就叫威风,一战打的沙特王国犹如整桶凉水兜头浇下,这下彻底清醒了,也知道谁惹不得。
沙特王国停止了在汉志地区的侵袭,这令当地惶惶不安的众多酋长国长松了一口气,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吉达,寻求庇护和联姻。
现在的沙特王国还不是后世那个面积广达225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只不过占据了沙漠腹心地区的利雅德,与周边各国都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
此时的沙特没有完全占据汉志地区,而以吉达为中心的内志地区,已经是吉达王国的地盘了。
从吉达到迪拜,在一条纬度线上。
这一条纬度线,将后世沙特王国的疆域分割了1/3出来,只不过两国间是茫茫的大沙漠,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因而没有明确的划分。
这几个国家心里都有点野心,所以默契的不讨论领土划分,那等于自缚手脚。
在原本的历史上
沙特王国通过30多年的征伐,将周边的十几个酋长国一一剪除,才有了后世广达225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
现在这时候,连个影子还没有呢。
在心里仔细盘算了一番后
迪拜国王楚-郑洮下定了征伐卡塔尔酋长国的决心,时间就定在明年出,迟则生变。
无形中,他有点学到了父皇的精髓。
那就是趁着域外列强无暇他顾的良好机会,能多占就多占一些,先把好处捞到手再说。
1904年底的迪拜王国,到处都是一片涌动的建设热潮。
得益于大量俘虏补充,迪拜王国的很多建设项目都迅速展开,城市中的建筑脚手架到处可见,郊外的公路和桥梁大规模的修缮,重建,城乡都是繁忙景象。
迪拜港一号码头建成竣工使用,2号和3号深水码头相继开工,数千名阿拉伯苦役犯奋战在工地上,建设精度相当喜人。
马车运来的大块石料,沿着海岸线堆成了高低错落的联绵石堆,用于修葺海岸护堤,建设新的码头和船坞。
在迪拜城的下风口方向,新平整出来的大片土地,正在用拖拉机拖拽的大石碾子滚压,平整,这里今后将是纺织厂和工业区的所在地。
迪拜王国距离著名的棉花产地埃及不远,由王室主导投资的棉纺织厂,将会进口400余台英国纺纱机,在这里建设一座中型的纺织厂。
很多阿拉伯女人就在一边的帐篷营地里学习,等到厂房盖好,机器设备安装好以后,她们就是第一批的纺织女工。
除了纺织厂之外,附近还将建设织布厂,染整工坊,服装厂等等,专门用于生产阿拉伯半岛特有的长袍服饰,这在波斯湾周边地区也很有市场。
只要价廉物美,就不愁货物卖不出去。
工业化的纺织生产已经被证明,对传统的手工业是致命的打击。
迪拜王国发展纺织工业,并非要取代传统的英国洋布市场,而只是在这一个大市场里分一杯羹。
在这样的国际性大宗市场上,只要能占到百分之几的份额,就足够迪拜王国吃撑了。
迪拜国王楚-郑洮自己很有信心,因为有三个兄弟之国的支持,还可以像东非总督府大市场倾销,这可是超过600万人的大市场。
东非总督府辖下的人口就高达550余万人,半岛四国加起来也有近一百万人口,这不就是天然的大市场吗?
在现今的殖民时代,所谓的市场就和势力范围挂钩。
这也难怪美国要入侵古巴,日俄打破头都要争抢东三省和满蒙地区,因为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且有很强的排他性。
迪拜王国主营的走私产业,就是通过雇佣兵武装打破各国划下的贸易牢笼,以损害各国财政赋税为代价,赢得额外的暴利。
所以,他很有信心把迪拜的纺织品,卖到环波斯湾各国的大市场中去。
当然了,仅凭现在这区区一座中型的纺织厂,远远没有那么大的产量去满足需求,后续还要建设更多的纺织厂。
在岸上大举建设的同时,迪拜沿海也出现了许多的渔船,张开风帆驶向近海,进行捕捞作业。
近海渔业是迪拜的传统行业,原本还有珍珠采捞产业,在迪拜周边的海岸盛产天然珍珠,是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
后来在扶桑人工珍珠的冲击下,这一产业迅速没落了。
好在迪拜王国有大楚帝国的榜样在前,凭借着近海捕捞业,迅速发展起众多的渔业产品加工厂和罐头厂,将这些海产品出口欧洲,这可比珍珠捕捞强多了。
大量的阿拉伯女人充斥渔产品加工厂,在这里辛勤劳动,有些大型厂子都高达数百上千人,小的加工厂也有几十,上百人。
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加持,迪拜的渔类加工产业也兴旺发展起来,有能力几百上千吨的向欧洲出口,形成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