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的科技大爆发,在多个维度影响着世界海战的变量。
如今大楚帝国在欧洲潜伏的间谍,尤其是英国,都在竭力打探新式“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具体技术指标,而不是模糊露出的一点信息。
作为世界海军强国和海上运输强国,大楚帝国的蒸汽轮机科技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对英德顶尖水准不遑多让。
大楚帝国特有的背驼式双联装主舰炮布置方案,再加上本国13.5英寸双联装主舰炮的研发并不落后,已经在达沃海军靶场进行试射。
所以,全面推翻原本的“甲米地伯爵”级重巡洋舰建造蓝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皇家海军部推出了两种应对方案,分别是甲方案和乙方案。
甲方案中的新一级“甲米地伯爵”级重巡洋舰一型4艘,设计排水量26600余吨,搭载4座新式双联装13.5英寸主舰炮,设计航速26节。
乙方案是大幅加量版,方案中的新一级“甲米地伯爵”级重巡洋舰依然是一型4艘,设计排水量高达32000余吨,搭载4座新式双联装13.5英寸主舰炮,设计航速23.5节。
原本推翻的重巡洋舰建造计划,如今被改的面目全非。
原本计划建造的12艘重巡洋舰,缩减为一型四艘,可单舰建造金额却极大的增长,翻番还拐弯。
而主力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彻底停顿,“椰城”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这刚刚下水就落后了,已经彻底停止建造。
世界发展的实在太快,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大楚皇帝郑国辉听了奏报后,神情凝重的未置可否,他的意思是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不着急。
总不能被英国人计划中的新舰建造方案下破了胆,相比英国皇家舰队庞大的存量规模,大楚帝国掉头更容易。
而且大楚帝国有着充足的财力,不就是海上军备竞赛吗?
花钱就是了,谁怕谁?
时间来到了1905年3月底
万里迢迢从波罗的海前往东亚战区的沙俄皇家太平洋第二分舰队,此时正行驶在浩瀚的印度洋上。
在诺希北加满补给品后,沙俄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自行率领第二太平洋舰队航向远东,正在进行超长距离的跨洋航行。
印度洋上气候炎热,而且德法在印度洋没有殖民地可供补给,一切只能靠沙俄舰队中的补给舰来维持整个舰队的运作。
在印度洋上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创下了世界首次在航行途中进行舰对舰补给燃料的记录,并且补给的是固体的煤,而不是液体的柴油。
在浩瀚大洋上靠在一起的战舰,在波风浪谷中进行补给。
沙俄士兵脱光了衣服,只穿一件大裤衩子站在煤堆上,奋力的挥舞铁锹向输送带上铲运煤炭,累的个个舌头伸出老长。
一次煤炭补给上千吨,导致61名沙俄官兵累到中暑昏厥。
舰队从上到下个个就像煤黑子一样,除了眼睛和牙齿看出来白,其他地方完全被煤炭污渍包裹,艰辛之处就不用说了。
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的环球航行,一路都是在法德两国的港口补充,法德两国也给与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俄国向德国的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租借高达70艘煤船,用于沿途补给,
德国与法国允许俄舰停靠其海外殖民地港口,当然,这不免引起英,日,美等国一阵抗议,可这都不算什么大事儿。
只要能让英国佬难受,法德两国都会默契的去做。
自从离开波罗的海母港以后,俄国舰队在1904年11月1日,抵达西班牙港口维哥港进行补给。
5天后
即1904年11月6日,沙俄舰队停靠法属北非的丹吉尔港再度补给。
自丹吉尔港出发以后,经过10余天航行,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的沙俄主舰队停靠在法属地达卡。
1904年12月1日,沙俄主舰队停靠在德属西非吕德里茨港,六天后,到达南非的摩珊麦兹港。
此时,远东已传来旅顺不保的噩耗。
从1904年12月16日重新出发,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主舰队到了卢德里兹,罗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中将已得知旅顺港内的俄舰已荡然无存。
舰队从上到下的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从这段航程开始,沙俄舰队官兵自残自伤的情况就骤然增多起来。
到了第二年
1905年1月13日,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与福克山少将率领的太平洋第三分舰队舰队,在德属东非殖民地噶格尼亚会合,好好的休整了一番。
这时候,更坏的消息亦传来,旅顺已经被扶桑军攻占。
这导致舰队上层出现意见分歧,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想立刻启程赶往远东,趁旅顺封锁战后,扶桑舰队恢复元气之前,尽快进行决战。
可福克山少将的第三太平洋舰队经地中海时,不少老舰艇出现严重故障,至少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