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还花大力气移民,建造工厂,学校和城市建筑,修建道路桥梁,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
沙俄固然打不过一众列强,可对付软弱的大清那有一千种办法。
于是1903年4月18日,沙俄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七项撤军新条件》。
大意就是
撤军可以,但清国得保证列强不能进入东北,其次,沙俄索要参与东北的行政管理。
不仅如此,沙俄还迫不及待的成立了“亚东大都督”,臭不要脸的开始在东北搞总督治理。
沙俄做梦也没想到,大清那也不是省油的灯,神操作简直惊呆了众人。
在接到沙俄照会的第二天,大清转手就把沙俄的这份《七项撤军新条件》,秘密递交给了扶桑国。
意思很清楚
二位,声明一下我躺平了先,你们两个我谁都得罪不起,就直接沟通吧!
不得不佩服,大清这“以夷制夷”之计玩的可真溜。
大楚皇帝郑国辉从前到后捋了一遍,从时间线上来看一脉相承,他自己都不由得失声笑了。
这五千年的智慧,不服不行啊。
自从1902年2月12日签订了《英日联盟》条约后,有了英国撑腰的扶桑也不再畏畏缩缩,态度变得极其强硬起来。
既然大清国送上了介入东三省问题的充分借口,哪有白白放弃的道理?
于是,扶桑马上派人跟沙俄开始了谈判,双方前后谈了快一年,最终在1904年成功谈崩,然后就这么昏天黑地的打了起来。
如今战争打完了,日俄两国都退回去互相舔舐着身上的伤口,暂时无力再战。
而东三省的主权,依然完好的在大清手中。
也就是说
这两个强盗打了个寂寞,仔细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事儿?
经了这一遭
日、俄两国现在都明白了,东三省不是谁想占就能占的,周围一圈的列强都在虎视眈眈,不容许哪一方独占?
谁若是跨过了红线,那么就是众矢之敌。
大楚皇帝郑国辉知道
所谓的《英日联盟》,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沙俄势力大举南侵的产物,属于特别定制版,条约限制非常多。
英日同盟条约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首先,这个条约不是针对全世界,而是专门针对北方神州大陆和朝鲜半岛。
地理范围有特别指定限制,不适用于该区域范围以外的地方。
英日两国中任何一方,如果对大清和朝鲜发动战争,那另一方需保持中立。
英国要的是市场,扶桑人也不用担心大英帝国跑东北抢地盘,在第一条上就达成了默契。
重要的是第二条:
英日两国,任何一国跟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另一方都应该给与军事,资金,后勤及其他一切支持!
这份同盟条约针对的目标,就是近在咫尺的沙俄。
那为什么不会是针对大楚帝国呢?
在1902年那阵子
扶桑国六六舰队还完全没影子呢,总共只有两艘战列舰,其海上力量完全无法与大楚帝国皇家海军相抗衡,强弱非常明显。
不战胜并消灭大楚帝国皇家海军舰队,扶桑国就不可能对南方的大楚帝国产生威胁。
总不能让扶桑国陆军自己游泳,跨越四千多公里的距离南下与大楚帝国争锋,这完全不现实,也不可能。
在签署军事同盟条约之前,英方曾经特意与楚国沟通,并保证不适用于共同针对楚国,双方有秘密备忘录见证此事。
大楚皇帝郑国辉也表示谅解,放行了,这等于解开了建立《英日同盟》的最后一道障碍。
若大楚帝国对此存有疑虑,考虑到大楚帝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国力和军事能力,那这一份《英日同盟》条约还真签不了。
在英国人的全球战略中
大楚帝国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牵制美国的北美战略,还是牵制法国与德国的非洲战略,都少不了大楚帝国的密切配合,双方拥有很多合作成功的美好记忆。
而扶桑国,其作用仅适合于东北亚地区。
一个是全球性密切合作伙伴,一个是区域性军事同盟,这就是两者战略价值的根本不同。
那么既然《英日同盟》规定了
英日两国跟任何一国发生战争,另外一个都应该参战,并给予军事,后勤资金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帮助。
当然了,这范围局限于北方神洲和朝鲜半岛。
那么在日俄战争中,为什么英国人没出兵?
这里面有个悖论,如果英国联合扶桑组成英日联军,正面攻击沙俄军队。
那么,就触动了法俄军事同盟的共同防御条款,法国必须要出兵参战,那么这场战争就不仅仅局限于东北亚,还可能燃烧到欧洲。
在英国,法国和俄打起来的时候,欧洲大陆的另外一个军事集团德奥意同盟会放过这个捡便宜的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