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欧洲十三国干涉军加在一起才6万多人,在西伯利亚的扶桑一家就出兵7万多,再加上捷克军团和波兰军团,全加起来撑死了也不到20万
而大楚帝国在乌克兰南方四州就驻有4个集团军,再加上克里米亚,摩尔多瓦和色雷斯,这就是7个集团军,共计约60万兵力
此外,重新部署后的大楚帝国远征军在基辅,华沙,明斯克以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都有驻军,与上面合计超过120余万
大楚帝国远征军手中还有正在遣返的一百多万德奥联军俘虏,只要发一支步枪,随时都能上战场
面对现实的军事压力,沙俄现政府直接选择认怂
相比较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后,沙俄新政府内部的巨大不同意见,这次签署《克里米亚条约》,竟然没有多少反对者
倒是欧洲各国那边一片哗然,叽叽喳喳说什么的都有,大楚帝国私下与沙俄达成协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认为损害了联盟利益
但也就是这么一说,议论纷纷罢了,没有最高统帅部和各国政府首脑的正式表态
真要说起来,那也是扯皮的事儿
因为沙俄原本是盟国的身份,即便后来退出协约国军事同盟,单方面与德国谈和停战,那也不是敌国
充其量,是一个背叛者而已
大楚帝国与沙俄间的条约,可以视作正常国家间的条约,并不能说因为大楚帝国加入了协约国军事同盟,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签署条约的权利
这是一笔糊涂账,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以大楚帝国如今世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不会在意其他小国的不满情绪,做什么事没有非议呢?
从帝国本土传来的最高旨意,就是消除与沙俄之间一切可能的领土纷争
所以在签订了《克里米亚条约》后,两国勘界人员就迅速展开工作,对南方四州边界实时勘探,然后汇总成政府间的边界协议,这就不负赘述了
从多国干涉军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以英,法,楚,美为首的协约国军事集团,虽然极为敌视沙俄新政府,可并不愿意在这个战场上耗费过多的兵力和财力
长达五年的战争结束了,人心思定
任何在乌克兰和波兰地区开辟一场新战争的建议,都被认为是疯狂和愚蠢的,遭到英法为首的欧洲各国民众的憎恶
不说别的,议会拨款汹涌的民意就过不去
尤其是法国受创最深,整个东部,北部省份和大巴黎周边地区一片废墟,重建工作漫长而道远,哪里能够抽调大军去干涉沙俄?
但是这些国家不约而同的都希望
以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为主力,组建一支不少于50万人的干涉军,一举覆灭沙俄现政权
这其中,大楚帝国需出兵超过40万
理由也是非常硬扎
大楚帝国在东欧,巴尔干和乌克兰地区拥有二百余万军队,抽出个40万还不是轻而易举,何况大楚帝国又不缺钱
来自本土的一纸御令,让怂恿大楚帝国出头的各协约国全傻了眼
大楚皇帝御旨
欧洲战争已经全面结束,大楚帝国远征军也履行了其神圣而光荣的军事同盟使命,在战胜以德奥联盟为首的邪恶军事力量的世纪大战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圣旨曰;“自即刻起,帝国皇家陆军转入和平时期任务,为维护欧洲持久和平作出贡献”
也就是说
没有大楚帝国本土的旨意,远征军方面谁都别想动,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也不行
一句话,战争结束了
战争打赢了,可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亲王一点不轻松,随后而来的大量工作如同潮水般淹没了他
他刚刚签署了最后一批嘉奖令,对表现出色的军官调职,晋升,封赏,这也是原本的题中之意
然后就签署了取消皇家陆军“第32集团军,第33集团军”临时编制的命令,相关约合15万兵力全都打散,陆续补充进入其他部队
在德国正式投降后
大楚帝国远征军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减复员,尤其以第一批和第二批援欧部队为主,这些都是达到服役年龄上限的老兵,因功获得各种不同的奖赏
最大的一份,就是在欧洲的土地和房屋
功勋卓著的官兵能够分到最好的房屋,表现差一点的也能分到被战争毁坏的宅基地,只不过需要后续自己动手修葺罢了
普通的官兵,至少能得到一块封赏的宅基地皮,至于女人和粮食,这在东欧根本就不愁
在1918年第一季度
计划退役的官兵总数约为50万,主要是克里米亚,色雷斯,摩尔多瓦等地区,少数考虑安置到突尼斯和约旦,这要根据各人的意愿
差不多每个地区十多万人,主要用于初步恢复地区经济和秩序,毕竟战争带来的浩劫,使得色雷斯地区数十万家庭失去了男人,已经变得破碎不完整了
其他的摩尔多瓦和克里米亚地区同样如此,需要大量精壮男性人口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