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红楼兵圣 > 第249章 揉成一团

第249章 揉成一团

最近的,所以王信离开大同后,来到了牛心山,除了参观新办的火器厂,也招来了手下的重要将领。
    王信来到刘二的作坊。
    火器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厂,沿着十里河有好几座作坊和工棚,其中最大的是刘二的作坊。
    “我把祖传的手艺公布了出来,制定为详细的章程。”
    刘二得意的说道。
    他用一两八钱的价格中了标,得到最大一笔订单,为了保障工期,他请了几十名头脑灵活的伙计,势必要把产能提高到每个月一百杆。
    这样还不够。
    三千杆鸟铳,每个月打造一百杆,一年也才一千二百杆,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可如何继续提高,刘二费尽了脑汁。
    王信点了点头。
    逼迫工匠把祖传的手艺贡献出来,除了强迫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利诱。
    至于哪种的效率高,王信认为是后者。
    犹如现在的刘二。
    在生产效率上面,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无法碰瓷激发新模式的效率,核心是人的主动性。
    所以刘二不光把祖传的手艺拿了出来,还恨不得工人们第一时间就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不过刘二有他的局限性。
    一个刘二,一万个刘二都想不出来。
    但是十万个刘二里,可能就会有一个人想出流水线模式。
    王信笑道:“为何不把工人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单独生产一道工序,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
    听到王信的主意,刘二愣住了。
    流水线模式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机械化代替最后变成智能无人生产线。
    竞争和利益。
    原本培养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今只需要一个月,聪明的人甚至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能上手,而且成品率直线上升。
    王信很有信心,刘二半信半疑,但也觉得将军说的有道理。
    “一个月的产能如果能达到三百杆,一年就是三千六百杆,相比较如今的年产量一千二百杆,其中的利益相差三倍,这三倍的利益,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王信拍了拍刘二的肩膀。
    刘二以前只是工匠,虽然不服老,有闯劲,但如何比得上王信的眼光。
    几句话就听愣住了,久久的回味。
    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有道理。
    王信很快离开了作坊,并不在乎刘二能不能听得进去。
    他听不进去,别人听得进去。
    百分之三百的利益,多的是人拼命。
    至于刘二这样新的工厂主,王信现在只觉得少,没有觉得多。
    他这里招募了几十人,那么就有几十人解决了生计问题。
    “呵。”
    赵雍从雁门关赶来,虽然听说过牛心山的事情,但还是第一次来,看到十里河河道中竖起的几架大水车,还有高的烟囱,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水车在水流的转动下,连接着岸边作坊的风箱,风箱不停的摆动,往高炉里送风。
    “倒是暖和。”
    天气寒冷了起来,走到此地却有一股热浪。
    “只怕夏天难受。”
    “春天就难受了,不过吃苦算个啥。”
    听到亲卫的话,赵雍点了点头,这话倒是没错。
    “小石头!”
    赵雍突然露出笑脸,向着远处的一名少年喊道,那少年穿着一身轻甲,腰间还挎着长刀,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四处看了看。
    “赵将军。”
    小石头看到了赵雍,高兴地走过来。
    赵雍是佐击将军,也是全军里除了将军之外,职位最高的。
    “又长个了啊。”
    赵雍捏了捏小石头的胳膊,全是狰狞的腱子肉,个头都快超过自己,如此精勇,内心喜爱不已。
    “我去给将军打声招呼,让你跟了我吧。”
    “去。”
    小石头翻了个白眼。
    “哈哈。”
    赵雍大笑。
    “小石头当然不会愿意。”赵雍身后的亲卫也笑了。
    军营里有许多孩子,之所以让他们参军,不过是为了方便照顾他们。
    这些个孩子也成器。
    不光是有好师傅带,从小读书认字,吃得好睡得好,又有将军的慧眼识人,凡是被将军选出来的孩子,个顶个的好。
    最有出息的除了史平,还有就是眼下的小石头。
    赵雍也是故意逗逗他们,别看他们个头不小,其实也不过十六七岁,稚嫩之气尚未全部褪去,当做晚辈们看待。
    “将军呢?”
    “将军等着你,别的人都来齐了。”
    “那赶紧去吧。”
    赵雍脸色变得严肃,他在雁门关最远,所以来的晚一些。
    赵雍、刘通、张灿、汤平、马范.黄文。
    新人也有。
    如方化。
    此人原是雁门关西门的守备,也是将军当初亲自留下的,这年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