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三国之争霸天下 > 第四百三十二章 人算不如天算

第四百三十二章 人算不如天算

所摆出的,是一副据城坚守的架势,完全没有要主动进攻的迹象。”
    安德,西汉置,属平原郡。
    北魏时期,此地被设为安德郡治。
    隋开皇九年,此地被移到山东陵县,并设为德州治。
    明洪武元年,此地省入州。
    漯阴,秦朝设县,汉属济南国,三国属魏,西晋因之。
    十六国时期,局势动荡,政区变化无常,漯阴县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有,北齐天保七年废除。
    漯阴县,因漯川而得名,漯川是秦汉时期对于徒骇河的旧称,因漯阴县在漯川以南故称漯阴。
    《商河县志》记载:商河自东汉至隋置滳河县以前,东部属湿沃县,西部属漯阴县。
    《地形志》称:郡,刘义隆置,魏因之。盖宋於南置乐陵郡,并置湿沃县,而魏亦因宋之旧,即此《注》之漯沃也。此漯沃与平安城近,当在今新城、高苑二县之间。方志与《河水》篇之故城混为一地,非也。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湿沃县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晋作漯沃,北齐省,故城在今山东蒲台县西北。按地形志后魏末尝改置县,其在滴河县地者,去今蒲台县稍远,疑三国时复置于此,非汉之故也。
    《山东通志》记载:此期黄河改道,由滨县一带入海,漯水为黄河所夺,隰沃县被淹,撤销县建制并入千乘县;渤海郡由幽州改属冀州。
    《地理风俗志》记载: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
    《齐记》记载: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
    《商河县志》记载:三国隶魏,复置湿沃县,属冀州乐陵郡。
    《水经注疏》记载:又东北过漯阴县北。赵引胡渭云:此北漯阴也,伏琛谓之漯阳城,黄本正作漯阳字。《寰宇记》云,隰阴县,汉县,今废城在临邑县西十里。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北漯阴城,今县北有故城。汉城亦谓之南漯阴城。凡水以南为阴,北为阳,意者,汉有漯阴,漯阳二县,南北对立,道元故云,漯阴县,故黎邑,王莽更名翼成。又云,漯阳县,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见於《汉志》,而巨武无考。岂世本《汉书》脱失漯阳,道元犹见善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画,新莽又制异名,尚赖《水经》漯阳一语,郦以巨武释之,可补《汉志》之缺。
    《元和志》记载:黄河在临邑县北七十里,漯水北去临邑县七里。唐临邑在漯阴故城东十里,故黎邑也,在今临邑县东南。
    《太平寰宇记》记载:宋武帝平广固移漯阴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为北隰阴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于犁邱设东郡犁县、邑南设齐郡漯阴县,后将齐郡改为平原郡,漯阴县隶属平原郡。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数破匈奴浑邪王,杀数万人。单于发怒,要惩杀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汉武帝怕有诈,令去病带兵迎接。匈奴兵见汉军来,想要逃跑。霍去病驰马进入匈奴阵,亲自与浑邪王相见,斩想逃者八千人,投降数万人,号称十万。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赏赐数十万,封浑邪王为漯阴侯。
    文帝十年,封齐相召平子奴为犁侯。
    东汉时期,刘秀将犁县并入漯阴县。
    建武二十八年,刘秀改隶济南国。
    三国时期,曹丕将河东北部划归漯阴县,直到西晋仍隶属济南郡。
    五胡十六国,此城废除。
    孝建二年,此地改成临邑县。
    《寰宇记》记载:宋武帝平广固,移漯阴于临邑县西北五十里,为隰阴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汉漯阴县。南朝宋侨置临邑县于此。
    《临邑县志·川渎》记载:临邑为河水入海之道。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刘宋大明元年,孝建皇帝复将兖州济北郡的谷城县改称临邑县。
    县志载:侨置临邑后属东魏郡,后入于北魏。北齐、后周、隋逐沿之。
    隋志载:临邑有鹊山,有隰阴城是邑。
    唐武德二年,临邑属谭州。
    贞观元年,谭州废,改属齐州济南郡。
    太和四年,此地划入临邑县,城废为镇。
    五代,临邑属齐郡。
    北宋时,此地属于齐州。
    建隆三年,县城移至孙耿镇。
    天会八年,金太宗立宋朝叛臣刘豫为伪皇帝,建国号为齐,临邑为伪齐刘豫地。
    太宗天会七年,割故着县和章丘一部分置县,因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洪武元年,此地属于山东布政司济南府。
    雍正八年,此地属于高唐直隶州。
    雍正十五年,撤高唐属东昌府,临邑还属济南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的115师,在临邑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鲁边区第二专区。
    1940年后,这里先后划归平禹、齐临、济阳、匡五各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