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清楚了,只要报纸电台一报道他们王家村的大棚蔬菜,接下来会是什么光景?
等着瞧吧,各路人马,县里的、地区的、甚至省里的“取经团”会像赶集一样涌向这个小小的村庄!
这种一窝蜂的架势,简直跟当年公社食堂刚兴起时一模一样——第一个刚冒头,宣传机器一开动,全国的生产队就像闻到腥味的苍蝇,乌泱泱全扑过去“学习”
弄不好,到时候全国各地的公社都得派人来,回去依葫芦画瓢,每个公社都搞它几十亩、上百亩甚至更多的大棚!
这种盲目跟风,王安平简直能预见到它必然的结局
这就好比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收音机、电风扇这些紧俏货,哪个省不想上马?
结果呢?一窝蜂地建厂,拼命生产,谁真正去调查过市场的胃口有多大?
脑子里就剩下一个“能赚钱”的念头,然后就是蒙着眼睛往前冲!
他记得很清楚,就在他们省,八十年代初就有一家响当当的收音机厂,风光一时,可后来仓库里积压的收音机堆成了山,足有二三十万台卖不出去!
没过多久,厂子就垮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在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史上,简直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就算是到了他“后来”的时代,那些车企不也一样?
管他市场需不需要,生产线先开足马力转起来,生产出来的车子堆满停车场
图啥?图的就是能拿到国家那笔丰厚的补贴!
而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农民挣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的六十年代,搞大棚投入的成本,对普通农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跟风?谈何容易!弄不好就是倾家荡产
相比之下,王安平规划的果树种植和后续的果脯加工,才是更稳妥、更隐蔽的“护城河”
种果树?首先你得有合适的地!这年头,土地金贵着呢
而且,果树可不是撒下种子就能摇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三五年才能挂果见效
这漫长的周期,就足以浇灭大多数跟风者急功近利的心火
至于做成小零食果脯,销售渠道就灵活多了:胆子大的,可以偷偷拿到县城、省城的黑市去卖,利润更高;稳妥点的,直接卖给国家农副产品收购站,也能变现
这种“细水长流”的模式,动静小,引不起上面太大的关注和轰动,反而更安全
更重要的是,王安平知道历史的车轮正碾向何方
从明年开始,国家会出台一系列严厉的政策,一切都要为“粮食增产”这个核心目标让路!
到时候,连农民手里那点可怜的自留地都会被进一步压缩
想腾出大片好地来种不能当饭吃的果树?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记得很清楚,在六十年代那股“以粮为纲”的风暴里,多少郁郁葱葱的果园被无情砍伐,就为了多种几垄粮食
在这种大环境下,种果树?政策风险太大了!
他的大棚蔬菜好歹还能打着“丰富城市职工菜篮子”的旗号,而果树,在粮食安全面前,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几天后,王安平又带着王康海和王世忠,开着两辆拖拉机,轰隆隆地驶向县城
这次他们足足拉了五千多斤水灵灵的蔬菜,天刚蒙蒙亮就出发,赶到县城市场时,摊位还没完全支开
可菜刚卸下一半,闻讯赶来的居民就像潮水般涌了过来!
场面比上次更加火爆,人人争先恐后,生怕慢了一步就抢不到这难得的鲜菜
王安平一边帮着过秤收钱,一边看着眼前这近乎“抢购”的热潮,心头感慨万千
这年月,物资匮乏到了骨子里,只要是能入口、能用的东西,就没有卖不掉的!
他不得不承认,眼下这光景,生意真是好做得不能再好做了——只要有货,就不愁卖!
这大概是历史上物资最短缺、需求却最旺盛的黄金时期了
他心里飞快地盘算着那二十亩大棚的潜力:平均亩产按保守的两千斤算,总产量就是四万斤!黄瓜、西红柿、丝瓜、茄子这些,产量更是可观
就算刨去损耗和成本,忙活这几个月,进账四千块钱绝对有把握这笔钱摊到村里每个人头上,少说也能分个七八块,这在往年,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子回到家,王安平打着哈欠掀开门帘
草儿正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上摘菜,见他进来,眼睛一亮:“当家的,今儿上工吗?这些天累坏了吧?”
“嗯,骨头都快散架了”王安平一屁股坐在饭桌旁的条凳上,感觉浑身酸软
“那快歇歇!”草儿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手脚麻利地拿起他的搪瓷缸牙刷,挤上一点珍贵的牙膏,又从水缸里舀了半瓢凉水倒进杯子里,“赶紧刷个牙,饭马上就好,熬了小米粥,贴了饼子”
王安平摆摆手,有气无力:“歇口气儿,还没缓过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