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将军府,得了回禀的王修怒不可遏。
如今的他,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倒不全是因为刘义真出走一事,也与关中糟糕的财政状况有关。
简单来说,长安府库已经没钱了。
后秦皇帝姚兴尊崇佛教,大肆修建寺庙,史称‘倾竭府库,广事庄严’,又连年征战,财政雪上加霜。
王镇恶入长安,大掠后秦府库,刘裕又在长安遍赏北伐将士,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等到王修接手的时候,府库算是彻底空了。
就是因为穷,他才会屡屡裁减原主对亲信的赏赐。
如今刘义真装病不肯回来,王修生气归生气,但也并不觉得意外。
在他看来,刘义真就是一个不顾大局,只凭个人喜好做事的熊孩子,否则怎么会在府库空虚的情况下,执意滥赏亲信,并且屡教不改。
事已至此,当务之急还是要把刘义真接回来,不能让他留在前线给王镇恶添乱。
王修平息怒火,立即遣人备置车马,准备前往刘回堡。
渭阳,夏军营寨。
胡夏太子、抚军大将军赫连璝在收到有关晋军的最新情报后,急召抚军右长史王买德前来商议。
他将情报分享给王买德,长叹道:“王公,你设计欲使晋军自相攻伐,如今刘义真却突然来了前线,夜宿王镇恶的军营,晋军只怕是乱不起来了。”
王买德是赫连勃勃的谋主,备受敬重,赫连璝即使贵为太子,也得尊称一声王公。
此前晋军之中流传王镇恶将要作乱的谣言,并非空穴来风,正是王买德听说了王镇恶曾公然羞辱沈田子,所以设计。
得知计谋没有奏效,王买德虽说有些遗憾,但也没有太往心里去:“不过是顺手为之,成了,固然可喜,不成,也无关紧要,只待天王东出,便可依照先前议定的方略行事,夺取长安易如反掌。”
赫连勃勃暂时没有称帝,自称大夏天王。
赫连璝赞同王买德的看法,关中早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自胡夏出兵以来,一路长驱直入,沿途郡县,所过皆降,可见人心所向。
倒不是说刘义真在关中弄得天怒人怨,失了人心。
而是刘裕忙于篡位,需要有足够的军队震慑南方州郡,不可能再抽调精锐驰援关中。
胡夏以举国之兵来犯,晋军本就兵少,外无援军,内部不和,刘义真一介小儿,他凭什么守住长安。
晋军胜算渺茫,关中的士族豪强自然得为今后做打算。
当初刘裕进攻后秦时,他们望风而降,如今赫连勃勃出兵,也别指望这些人能跟刘义真一条心。
百余年来,这片土地历经了西晋、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东晋的统治,士族豪强们自有他们的生存之道。
当然,哪怕刘义真被迫撤离长安,还是会有一批士人追随他南下。
分头下注而已,并不妨碍决定留下来的人为迎接新主做准备。
夏军还没有过渭水呢,就有士人暗中倒向胡夏,替赫连璝传递消息。
否则,王买德哪能轻易在渭水南岸散播流言。
这些士人之所以没有公然反叛,其一是晋军未败,其二是害怕刘裕再度北伐,到时候遭受清算罢了。
不过,赫连璝并不满足于按照原定计划行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赫连璝虽是嫡长子,且早早被立为太子,但赫连勃勃最喜爱的却是第四子,酒泉公赫连伦。
这让赫连璝感觉到了威胁。
如果按部就班地遵照赫连勃勃与王买德议定的策略行事,赫连璝自然也有功劳,却不足以彰显他的才能。
赫连璝希望能在这场晋夏之战中多立一些战功,借此夯实自己的储君之位。
王买德此前设计陷害王镇恶,就是得到了赫连璝的支持。
如今眼看着有关王镇恶谋反的流言将要平息,王买德能够坦然以对,但赫连璝却不甘心。
“王公,义真小儿私自来了前线,王修必然要派人将他迎回去,王镇恶也不敢留他,我若派兵截杀,晋军必乱!”
王买德沉吟不语,他又如何嗅不到其中的战机。
王修肯定不会放任刘义真待在前线不走。
别管刘义真能不能帮上忙,就算打了胜仗,功劳也全是王镇恶、沈田子的,可刘义真一旦有所闪失,王修难辞其咎。
因为刘裕是把儿子托付给了他,王修没有约束住刘义真,刘裕自然要找他的麻烦。
至于王镇恶,恐怕也担心刘义真自作聪明,插手军务吧。
如果真的成功截杀刘义真,不管是生擒,还是阵斩,压力都会给到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
他们急需戴罪立功,或者救回刘义真,否则无法向刘裕交差。
急则生乱,便是夏军取胜的良机。
但王买德没有急于表态,只是提醒道:“殿下小心其中有诈。”
截杀刘义真与造谣王镇恶谋反不同,后者只需要炮制流言,便可坐等晋军内讧,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