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方明远谨奏:
陛下横扫六合,一统寰宇,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昔者诸侯纷争,民不聊生;今则四海归一,黔首安居。此非天命所归,岂能致之?
臣闻古之圣王,皆有显号以配其德。今陛下创亘古未有之业,当立万世不朽之名。"王"者,诸侯之称也,岂足彰显圣德?"天子"者,周室旧制,已隳于春秋。
臣斗胆进言:
可采"皇"之煌煌,取"帝"之巍巍,兼三皇五帝之美,定尊号曰——皇帝
此号上应紫微,下镇九鼎,使千秋万代,知华夏共主。
臣昧死以闻。
(附注:陛下若嫌"昧死"二字不吉,待纸张普及后,臣可改成"谨奏"。)
这个奏章经过层层传递,来到了章台宫内。
嬴政朱笔在"皇帝"二字上顿了顿,突然轻笑:"这小子”
"要奴训诫方大人吗?"
"不必。"嬴政在"皇帝"二字上画了个圈,“让方铭明天上朝来。”
“诺。”
翌日朝会·咸阳宫正殿
寅时三刻,天色未明,咸阳宫前已是冠盖云集。方铭裹着朝服缩在文官队列中间,正打着哈欠,忽听赵高尖细的嗓音穿透晨雾:
"宣——太子少师方铭入前列觐见!"
满朝文武"唰"地扭头,数百道目光齐刷刷钉在方铭身上。他硬着头皮穿过人群,在百官错愕的眼神中站到了武将首列的王翦身旁。
"方卿昨日奏章,甚合朕意。"嬴政一开口,殿内落针可闻,"赵高,念。"
赵高展开那卷格外醒目的白纸奏章,当读到"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时,老丞相王绾的胡子翘了起来;念至"当立万世不朽之名",李斯猛然抬头;待"皇帝"二字响彻大殿,群臣顿时炸开了锅。
"荒谬!"治粟内史率先出列,"三皇五帝乃上古圣王,岂可僭越!"
"臣以为大善!"李斯却高声附和,"陛下之业,确非'王'号可载!"
方铭偷瞄嬴政,发现帝王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顿时头皮发麻——这是要他当廷辩论啊!
"方卿。"果然,嬴政点名了,"你说朕德迈五帝,可有实证?"
方铭心里叫苦,面上却肃然说道:"臣请以三事证之!"
"其一,陛下废分封、行郡县,开万世太平之基,此德超黄帝;"
"其二,统一度量衡,使商旅无换算之劳,此仁过尧舜;"
"其三"他忽然指向殿外,"这天下百姓,可以活的更好一些了。"
一阵死寂后,王翦突然大笑:"好个方明远!老夫征战半生,倒让你这书生说透了!"
嬴政指节轻叩御案,声浪顿息。
"拟诏。"帝王起身,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纹在晨光中粲然生辉,"朕统六国,功过三皇,德高五帝,自今称——"
"皇帝。"
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中,方铭回到了位置上
没有方铭的事情了,他的内心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要是能把诸子百家都收服了,大秦的根基该有多稳啊"他暗自琢磨着。
首先就是墨家,公输家的霸道机关虽强,但墨家的非攻机关更精妙,尤其是那些防御工事和民生器械,若能用于修驰道、建水渠,百姓受益无穷。
还有大师兄,也不知道大师兄最近怎么样了,需要尽早去看看,免得追悔莫及。
还有二师兄,现在二师兄已经成立流沙了,流沙组织的情报网遍布天下,若能暗中为帝国所用,六国余孽的动向岂不是尽在掌握?
还有小圣贤庄,阴阳家和道家,等等等等。要是这些都能为帝国所用,那该多好。
方铭的思绪随之发散开来,“占城稻!"这是他想到的第一个事情,随即皱眉:"得派人去百越找可岭南还在打仗"
还有"橡胶树",南海那边应该有,但怎么说服陛下派船队"
"红薯、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