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急忙道:“臣,遵旨!”
随即朱雄英再次下令道:“李明浩为副帅!”
听到这样的命令后,李明浩也急忙上前道:“臣,遵旨!”
随着这样的命令下达后,朝中一众年轻文官们,也纷纷主动上前请命:
“臣等也愿随燕王朱棣一同出征,为国效力!”
朝中那些文官老臣们,就算是给他们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而这些年轻的文官们,经历之前的战役后,对战争的渴望已经是昭然若见。
皇孙朱雄英自然也不会打消这些年轻人的积极性。
直言道:“既然你们都有这样的心思,那就随燕王一同前去!”
……
大明海商们不断出海,航线不断延长。
这就导致海外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逐渐出现在大明的市场上。
只因为大明境内没有,自然也就成为了稀罕之物。
而皇城之中的那些富豪们,更是认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纷纷将这些稀奇古怪之物收入囊中。
当然,最受大明欢迎的商品,就是那些产自南越诸国的各种水果。
因为大明没有,除了让人觉得新奇外,味道也是相当的好。
以往有禁海令的时候,又或者海盗盛行的时候,中原地区的百姓们,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如今好了,阻挠海商出海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少。
只要不是点背遭遇暴风雨的袭击,船只不葬送深海,八成都不会有问题。
所以,这种各样的新鲜水果,经过海商之手,纷纷涌入中原。
并且迅速占领了大明市场,深受百姓们的追捧。
南越的商人们见状,也开始效仿大明的手段,如同丝绸等奢侈品,想要将水果市场垄断。
奈何皇孙朱雄英技高一筹,在南越诸国垄断水果市场开始之前。
大明的海商们,就已经将果树与种子带回了中原。
即便是中原之地与南越诸国有着不小的温度差。
但对朱雄英来说,那都不叫事,无非就是多花费点心思而已。
经过格物苑学子们的一番研究后,御花园内已经有不少南越之地的果树茁壮成长。
只要皇室率先培育成功,那么朱雄英就会将这些种子分配给朝中的勋贵们。
让他们有样学样的跟着自己一同栽种。
因为朱雄英很清楚,想要让百姓们接受这种新事物,朝廷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
连皇室与勋贵们都觉得好的东西,在百姓们的眼中,那必然就是好东西。
就如同之前的高产粮种一般,勋贵们手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岂能差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的境内的水果,样式也逐渐增多了。
根本就不用大明海商拒绝南越诸国商人的提议,大明这边的水果产量就已经让南越商人的垄断想法胎死腹中。
南越商人们的垄断想法破灭了,可是大明的海商们却发现了新的商机。
那就是在南越之地购买粮食,然后带回大明销售。
即便是大明现在已经不缺粮食,奈何南越与大明之间的粮食差价很大,有着不菲的利润存在。
只因为南越地理位置的优势,环境非常适合耕种,甚至可以说是老天都在照顾他们。
种植粮食的话,一年居然可以收三次。
比如说种植水稻,一年收割三次的话,即便是收割时的产量不如大明,自然可以在收割次数上找。
本来人口就不多的国家,粮食自然是堆积成山,根本消化不了,价格自然是十分的低廉。
对此,朱雄英倒是没有提出反对的意思。
只要海商们正常纳税,不贩卖劣质粮食,那就没有问题。
更有一个秘密,朱雄英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那就是大明境内现在种植的高产粮种,虽说产量奇高,但味道却要比南越诸国的粮食差上些许。
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粮食的产量上去了,味道自然而然就下去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粮种出现,只是为了应对饥荒的存在。
以往的年代,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饿肚子更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填饱肚子,草根、树皮、观音土等,但凡是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都不会放过。
如今有了上好的粮食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百姓们就已经十分满意了,极少有人会注重粮食的口味。
因为大明的百姓们,多多少少都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
即便是高产粮食的口感不如以前了,却也要比草根、树皮好的多。
当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自然也就有人察觉到这些南越诸国粮食的味道不错。
从而这些海外引进的粮食,也就有了市场,并且销量还很不错。
对于这一点,朱雄英心底很是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