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悬挂系统,”阿黄指着窗外的茶杯,水面几乎不起波澜,“2023款e12用的是空气弹簧,比老款的钢板弹簧舒服太多。过前面那道坎时注意看,车身只会上下颠,不会左右晃。”果然,车辆碾过路面接缝时,只是轻轻“咯噔”一声,铰接舱的波纹胶都没怎么颤动。
公交迷小周(昨晚在论坛约好同路的西安本地网友)突然递来个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游5路变迁史,2008年还叫306路时,用的是黄海客车,夏天没空调,师傅们都带毛巾擦汗。”他指着车窗外掠过的玉米地,“以前这全是土路,公交一过漫天灰,现在全铺了沥青,还划了公交专用道。”
9点整,宇通e12缓缓驶入兵马俑停车场。阿黄对着车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字样拍了张特写,发现车身上的兵马俑彩绘会随光线变色——晨光里是青灰色,正午变成赭石色,像刚从土里挖出来的陶俑。芙宁娜举着ixflip2录下车载电视播放的《兵马俑考古纪录片》,屏幕反光里,神里绫华正对着陶俑方阵出神。
在兵马俑博物馆逛到午后,阿黄特意绕去景区公交枢纽。这里停着各种型号的公交:有跑市区的比亚迪k8,车身上印着《史记》名句;有去渭南的城际公交,用的是10米级的中通客车;还有几辆复古观光车,司机穿着秦代士兵的甲胄,正给游客演示怎么刷nfc手环。
“快看那台!”荧拽着阿黄跑到一辆双层巴士前。这是西安仅存的几辆双层观光巴士,车身上贴满秦代兵器纹样,上层敞篷座位摆着仿青铜酒樽当垃圾桶。阿黄立刻换上长焦镜头,拍到车牌下方的铭牌:“2010年生产扬州亚星js6111shj已安全运营15年”。
司机师傅见他举着相机,笑着打开引擎盖:“别看是老车,上个月刚换了国六发动机。你们南方人少见这车型吧?以前跑大雁塔专线,现在专拉游客看兵马俑外围的秦直道遗址。”他指着仪表盘,“最高时速60公里,跟你们的h18比不了,但胜在视野好,顶层能拍到骊山全景。”
阿黄正爬上层拍照,芙宁娜突然喊他:“游5路的末班车是6点!再不走赶不上回市区的车了!”他匆忙拍下最后一张——夕阳把双层巴士的影子拉得老长,与远处兵马俑的穹顶构成直角,像幅未完成的几何画。
返程的游5路挤满了游客。阿黄在后排找到空位,镜头里的临潼夜景渐渐亮起:公路两旁的路灯是仿秦灯造型,远处的烽火台遗址闪着红光,宇通e12的车灯在路面投下两道光柱,像在重走当年的驰道。
“阿黄哥,你看这个!”刻晴递来速写本,上面画着游5路与秦代铜车马的对照图——两者的轴距比例惊人相似,车轮间距都在15米左右。“司机师傅说,现代公交的轮距标准,最早就参考了秦直道的轨距。”她笔尖点着铜车马的缰绳,“就像你们公交人常说的,路变了,载着人的初心没变。”
车过华清池时,阿黄忽然让司机停一下。他跳下车,用长曝光拍下绿线车灯划过唐宫轮廓的画面——宇通e12的绿色车身在夜色里拖出光轨,与宫墙的红灯笼连成条黄绿相间的线,像根缝合古今的针。
回到西安市区已是晚上7点。阿黄带着大家在钟楼旁的泡馍馆坐下,他掏出佳能500d,把白天拍的公交照片导进龙鳞纤维小米15spro。芙宁娜抢过手机翻照片,突然指着张游5路的内饰图笑:“你看这座椅缝线,像不像原神里的风之翼骨架?”
神里绫华正用手机查明天的行程:“明天去延安,要坐d5082次动车到延安站,然后转乘k1路公交去宝塔山。我查了,延安的公交有很多红色主题车,还有台仿解放卡车造型的观光车。”她把截图给阿黄看,“k1路用的是金旅客车,车身印着‘南泥湾精神’的标语。”
阿黄啃着肉夹馍点头:“延安的公交我早有研究,2019年就实现全部电动化了,比西安还早两年。那里的充电站都建在窑洞旁边,充电桩是太阳能的,特别有地方特色。”他摸出手表,nfc界面还停留在长安通的余额页面——今天跑了87公里,花了17元公交费,“明天换手表刷延安公交卡,看看能不能用互联互通功能。”
饭后大家沿着南大街散步,王萱突然指着辆缓缓驶过的公交叫起来:“那是西安的通宵公交!”车身上“23:00-5:00”的荧光字格外醒目,车型是比亚迪e6,车侧贴着“钟楼—火车站24小时不间断”。阿黄立刻举起相机,长曝光把车尾灯拍成条红色光带,与钟楼的金色轮廓交叠在一起。
回到酒店时,阿黄的相机已经拍满了3张sd卡。他坐在书桌前一张张筛选,把游5路的能耗数据、双层巴士的铭牌、仿古铛铛车的铃铛都做成标注图。芙宁娜凑过来看,突然指着张照片笑:“你看这张,游5路的后视镜里映着骊山,像不像手机壁纸?”
阿黄放大照片,果然看见镜中的骊山轮廓刚好框在绿色车身的拐角处,山顶的烽火台像颗标点符号。他把这张设为手机壁纸,突然收到生哥发来的消息:“h18今天跑了12趟长线,铰接盘有点异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