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士,下午要去东村吗?“小王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林云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张照片上。那是他刚来研究所时拍的,站在农田里,白大褂被风吹得鼓起,脸上带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容。
下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林云脱下白大褂,换上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他蹲在田埂上,手指轻轻拨开土壤,感受着泥土的质地。这里与实验室的模拟土壤完全不同,干燥、板结,带着一股咸涩的味道。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他抬手擦了擦,在脸上留下一道泥痕。
“林博士,要不要喝口水?“老张递过来一个铝制水壶,壶身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林云接过水壶,仰头喝了一口,凉水带着一股铁锈的味道滑过喉咙。
他注意到老张粗糙的手掌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嵌着黑褐色的泥土。这些细节让他意识到,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距离,不仅仅是技术与实践的距离。老张蹲在他身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花生,熟练地剥开外壳,将花生米分给林云一半。
“尝尝,这可是自家种的。“老张笑着说,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林云将花生米放入口中,咀嚼着,一股浓郁的香气在口腔中弥漫开来。这是实验室里那些精密的仪器永远无法复制的味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云开始尝试改变。他不再带着厚厚的实验报告去田间,而是空着手,带着笔记本。他学会了在田埂上席地而坐,听老张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老张告诉他,这块地原本是盐碱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勉强能种植。但随着气候变化,情况又开始恶化。
林云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他能感受到纸张被汗水浸湿的触感。老张说话时,他能闻到对方身上混合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这种味道让他感到莫名的亲切。他注意到老张说话时,眼睛会不自觉地看向远处,那里有一片荒芜的土地,杂草丛生。
“那是我父亲开垦的,“老张叹了口气,“现在又荒了。“林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到几只麻雀在杂草间跳跃,发出清脆的叫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都错了。这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
他开始更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清晨,他会和老张一起下地,感受露水打湿裤脚的冰凉。正午,他会坐在田边的树荫下,听着蝉鸣,吃着简单的午饭。傍晚,他会和老张一起收工,看着夕阳将田野染成金色。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当他提出要改变种植方式时,许多农民都摇头。“林博士,你说的这些,我们不懂啊。“一位老农皱着眉头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林云注意到,说这话时,老人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锄头柄,那是一把用了十几年的老锄头,木柄已经被磨得发亮。
他开始理解,技术推广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们有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这些经验融合的新方法。林云尝试着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
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失眠。深夜,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的情景。他能闻到枕头上残留的汗味,那是白天在田间劳作留下的。翻身时,他能感受到床单的粗糙,这是农民家庭特有的粗布床单。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那天下午,他在田间劳作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汗水模糊了视线。他试图站稳,却发现双腿发软。耳边传来老张焦急的呼喊声,声音忽远忽近。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往下坠,手本能地想要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了一把温热的泥土。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老张家简陋的土炕上。炕头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灯芯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他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草药味道,那是老张妻子熬制的。老张坐在炕边,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
“林博士,你太累了。“老张的声音里带着关切,“这些天,我们都看在眼里。“林云接过姜汤,热气扑面而来。他小口啜饮着,感受到温暖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驱散了身体的寒意。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懂得实验室数据的科学家。他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东西。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老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林云看到,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他轻轻放下碗,手指触碰到碗沿的温度,那是老张家最好的一只瓷碗。他忽然笑了,笑容中带着释然。也许,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答案:科学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要走进田间地头,与这片土地,与这些朴实的人们,共同创造未来。
夜深了,林云躺在炕上,听着院子里蟋蟀的鸣叫。他感觉自己的心跳渐渐平稳,呼吸也变得均匀。明天,他要用全新的方式,继续他的研究。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一分子。
小说扩写
那天下午,阳光如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大地。林云戴着一顶褪色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