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月瑶接过奏折,见上面说吐谷浑可汗言而无信,不仅不纳贡,还纵容手下劫掠大乾的商队。她气得浑身发抖,猛地咳嗽起来。
“陛下息怒。”苏瑾连忙为她顺气。
萧月瑶好不容易止住咳嗽,对夜影道:“传旨,令镇西将军赵烈,率军西征吐谷浑。”
“陛下,您的身子……”夜影迟疑道。
“朕没事。”萧月瑶摆了摆手,“国之大事,岂能因朕的病而延误?”
镇国公闻讯赶来,劝道:“陛下,吐谷浑不足为惧,何必劳师动众?不如先派人去交涉一番。”
“交涉?”萧月瑶冷笑,“对付这种言而无信之人,只有武力才能让他们屈服。朕意已决,皇叔不必再劝。”
镇国公无奈,只能领旨而去。
萧月瑶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撑不了多久了。可她放不下这万里江山,放不下这亿万子民。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大乾扫清所有的障碍,让子民们能够安居乐业。
夜深了,养心殿的烛火依旧亮着。萧月瑶靠在软枕上,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又开始了她的工作。她的脸上带着病容,却依旧眼神坚定,仿佛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无尽的政务之中。
苏瑾站在一旁,看着女帝疲惫却倔强的身影,悄悄抹了抹眼泪。她知道,陛下这是在用生命守护着这个国家啊。
赵烈西征的捷报传到长安时,萧月瑶正在批阅一份关于整顿吏治的奏折。她看着捷报上“大破吐谷浑,斩敌三万”的字样,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传旨,嘉奖镇西将军及全体将士。”她对苏瑾道。
“陛下,您该歇息了。”苏瑾看着沙漏,已是深夜。
萧月瑶摇了摇头:“还有几份奏折没看完。”
就在这时,夜影匆匆进来,单膝跪地:“陛下,查到了。”
“说。”萧月瑶放下朱笔。
“二皇子果然在暗中联络宗室,意图谋反。他们计划在秋收之后,趁陛下病重,发动宫变。”夜影递上一份密信。
萧月瑶看完密信,冷笑道:“哼,不自量力。”她对夜影道,“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切勿打草惊蛇。”
“是。”夜影领命而去。
苏瑾担忧道:“陛下,二皇子党羽众多,恐难对付。”
“无妨。”萧月瑶重新拿起朱笔,“朕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就等他们自投罗网。”
接下来的日子,萧月瑶表面上依旧在病榻上理政,暗地里却在加紧部署。她任命镇国公为京畿卫戍司令,掌控京城的兵权;又派暗卫密切监视宗室的动向,收集他们谋反的证据。
可她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常常咳得无法入睡,食欲也越来越差,整个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太医院的御医们束手无策,只能开些滋补的汤药,却收效甚微。
镇国公来看她时,见她病成这样,心疼不已:“陛下,您就别再操劳了,好好养病吧。朝中之事,有老臣在。”
萧月瑶笑了笑:“皇叔,朕还不能歇。朕要亲眼看着那些叛乱分子伏法,看着大乾走向繁荣昌盛。”
她顿了顿,又道:“皇叔,朕若有不测,你一定要辅佐太子,守住这万里江山。”
镇国公眼圈一红:“陛下吉人天相,一定会好起来的。”
萧月瑶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窗外。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她不后悔,因为她为这片土地,为这些子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秋收时节终于到了。关中的旱情得到了缓解,江南的水稻也获得了丰收。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感念女帝的恩德。
可萧月瑶的病却越来越重,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她躺在病榻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却依旧强撑着,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重阳节那天,萧月瑶忽然精神好了许多。她让人扶她起来,换上了那身十二章纹的衮服,要去太和殿召开朝会。
苏瑾哭着劝道:“陛下,您的身体……”
“朕没事。”萧月瑶打断她,“这是朕最后一次主持朝会了,朕一定要去。”
当萧月瑶出现在太和殿时,文武百官都惊呆了。他们看着女帝苍白消瘦的面容,看着她强撑着走上丹陛,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众卿平身。”萧月瑶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依旧带着威严。
百官起身,齐声喊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月瑶看着阶下的群臣,缓缓道:“朕登基已有十年,这十年里,朕殚精竭虑,只为守护这万里江山,让子民们安居乐业。如今,大乾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朕也可以安心了。”
她顿了顿,又道:“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今日召众卿前来,是要宣布一件大事。”
百官屏住呼吸,静静地听着。
“朕决定,传位于太子。”萧月瑶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像一颗惊雷,在太和殿上空炸响。
群臣一片哗然,纷纷跪地:“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