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朔北蛮族的再次入侵,李不焕还对雁门关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他增修了城楼,加固了城墙,还在关隘两侧的山上修建了烽火台,以便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
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李不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资金短缺、物资匮乏、人手不足等问题都困扰着他。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他向朝廷上书,请求调拨资金和物资。同时,他还组织士兵和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解决了一部分物资短缺的问题。
在李不焕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雁门关及周边地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强大,防御工事坚固。雁门关再次成为了大乾北方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李不焕站在城楼上,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让百姓们永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暗流开始在大乾朝廷内部涌动。
一些朝中大臣看到李不焕在雁门关威望日增,手握重兵,心中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担心李不焕会拥兵自重,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于是,他们纷纷向皇帝进谗言,诋毁李不焕。
皇帝起初并不相信,但架不住大臣们的再三进言,心中也渐渐对李不焕产生了疑虑。他开始削减对雁门关的物资供应,并暗中派人监视李不焕的动向。
李不焕很快就察觉到了朝廷的变化。他心中十分郁闷,自己为大乾出生入死,镇守边疆,却遭到了朝廷的猜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李不焕希望的方向发展。一些大臣见皇帝对李不焕产生了疑虑,更加肆无忌惮地诋毁他。他们甚至编造谎言,说李不焕与朔北蛮族暗中勾结,想要谋反。
皇帝听到这些谣言,更加愤怒和猜忌。他下令,调李不焕回京城述职,想趁机剥夺他的兵权。
李不焕接到圣旨后,心中十分清楚,这是一个陷阱。但他又不能违抗圣旨,否则就真的成了谋反了。
经过深思熟虑,李不焕决定回京城述职。他相信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定能够向皇帝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回京城之前,李不焕将雁门关的军务交给了副将陈武,并嘱咐他一定要坚守雁门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动摇。
陈武含泪送别了李不焕,他心中明白,李不焕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也只能听从李不焕的安排,坚守好雁门关。
李不焕带着几名亲信,踏上了回京城的路。一路上,他心情沉重,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李不焕抵达京城后,并没有立即被召见。他被安排在一家驿馆里,名为休息,实则软禁。
几天过去了,皇帝依然没有召见他。李不焕知道,这是那些大臣们在故意刁难他。但他并没有急躁,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皇帝召见了李不焕。
金銮殿上,气氛严肃。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两旁的大臣们,一个个表情各异,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则面露担忧。
李不焕跪在地上,行了大礼。“臣李不焕,参见陛下。”
皇帝冷冷地说道:“李不焕,你可知罪?”
李不焕心中一凛,说道:“臣不知。臣一直镇守边疆,为国尽忠,不知何罪之有?”
“不知罪?”皇帝怒喝道,“有人告你拥兵自重,与朔北蛮族暗中勾结,意图谋反,你还敢说不知罪?”
李不焕急忙说道:“陛下明察!臣对大乾忠心耿耿,天地可鉴!绝无谋反之意!那些都是奸臣的诬陷,请陛下不要相信!”
“哼,空口无凭,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实话。”皇帝说道,“朕已经查明,你在雁门关期间,多次克扣军饷,虐待士兵,还私自与朔北蛮族进行贸易,这些难道也是诬陷吗?”
李不焕听后,气得浑身发抖。“陛下!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臣在雁门关,一心为国,从未有过这些行为!请陛下明察!”
“够了!”皇帝打断了他的话,“朕看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来人,将李不焕打入天牢,等候发落!”
几名侍卫上前,将李不焕架了起来。李不焕挣扎着,高声喊道:“陛下!臣是冤枉的!陛下!”
但皇帝根本不理会他,转身离开了金銮殿。
李不焕被打入了天牢。天牢阴暗潮湿,环境恶劣。他在天牢里受尽了折磨,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的,相信皇帝总有一天会查明真相。
陈武在雁门关得知李不焕被打入天牢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知道李不焕是被冤枉的,于是决定率领大军进京,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