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力点头,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抹着发麻发苦的舌尖,眼睛却亮得灼人:“苦……顶鼻子!像……像灶膛边上……堆旧麦草的霉味……冲脑门子!压住了老根的甜气!”
守影人那庞大的、隐在角落的身影似乎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阳光照不到的兜帽深处,视线似乎往楚槐身上短暂地停留了一瞬。而一旁削柳木哨的敖锐,指尖的动作也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嘴角若有若无地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随即又埋头于他手里的活儿。
“呵呵……”楚槐忽然低低地笑了两声,笑声像被风吹过干裂的老树皮,“老了,老了,鼻子不中用了。”他蹲下身,平时那点商人精明的、甚至有些市侩的气色骤然褪去大半,换了一种更加沉实凝重的神情。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拍了拍孩子的头,目光却越过这孩子,落在院角那堆劈好的松枝柴火上,似乎在凝视着某种遥远而炽热的存在。
“想学认味儿?”楚槐问,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平时没有的沉甸。
孩子毫不犹豫地点头,眼神像被点燃的干草,亮得发烫。
………………
河水不再冰冷刺骨,风从河面拂来时,已经带上了温吞的水腥气。客栈后院的老桑树绿意渐浓,枝头挂了几颗青涩的桑果,引来了几只不知疲倦的麻雀。
套好的牛车停在客栈门口。老黄牛慢吞吞地甩着尾巴,尾巴尖扫在车板上,发出规律而安详的轻响。车板收拾得很干净,堆放着重新装好的行囊,还有赵老七婆娘死活塞进来的几包新炒的花生、自家熬的麦芽糖粘糕和两条腊肉,油纸包的边缘渗着点晶亮的油花。
楚槐从客栈里走出来,他今天穿得比平时齐整些,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套在身上,衬得他有几分教书先生的模样。他手里拿着个用粗糙桐油布仔细包着的方形小包裹,走到那个一直站在石磨盘边、低着头绞着自己衣角的瘸腿孩子跟前。
孩子今天穿上了那双拼布棉鞋,脚太大,后跟空出一大截。听见脚步声,他猛地抬头,眼里的光亮像是下一秒就要碎裂开。
“给。”楚槐把油布小包递过去,声音平稳。
孩子犹豫了一下,伸出带着细小新茧和冻疮新疤的手接过来。包裹不大,沉甸甸的,带着木质纹理的微凉触感和一股清新的、类似薄荷却又不完全一样的草木清气。
“打开瞧瞧。”楚槐说。
孩子小心翼翼地解开布包上系的草绳,揭开桐油布一角。里面躺着一个崭新的深棕色小木药箱。箱子比他的手掌略大些,样式简单,四角打磨得光滑圆润,盖子做得严丝合缝。箱盖上用某种带锈色的颜料深深地刻着一个字——“烨”。
“这是……”孩子看着那个不认识的字,困惑又茫然地抬头看楚槐。
“你的名。”楚槐伸出一根微黄的手指,点在木箱盖上那个刻痕深处。指腹粗糙的纹路磨过凹槽里的锈色颜料,有种沉稳的质感。“烨涛。”楚槐说出后面那个字时,微微用了点力,似乎要把这名字凿进什么看不见的地方,“烨字是炽火,火光熊熊之意。涛字取这门外那条河水的意思,有容,也有奔波辗转之命数。”
“烨……涛?”孩子无声地咀嚼着这陌生的音节组合。他觉得这名字又硬、又沉,还有点烫舌头的火星味,远不如“狗儿”、“烂脚三”那样随便和……安全。
“以后,别人再喊你小畜生、杂种狗,”楚槐的声音很平静,却像石头丢进深潭,“你就把这箱子捧出来给人看,说,‘我叫烨涛’。”
孩子——烨涛,紧紧抱着那个刻着“烨”字的小木箱,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赵老七婆娘抹着眼睛过来,把一包东西塞到他怀里:“拿着,新做的鞋垫儿!塞你那大鞋壳子里头去!路上饿了自己偷偷吃!别省着!”那是一个刚洗干净的旧粗布裹着几个还温乎的麦饼。
云昭和月汐把最后一点东西搬上车。月汐蹲下身,从怀里摸出一个磨平的桑树皮小薄片,上面刻了几个歪歪扭扭、但笔画清晰的字。她指着那个字:“这个是你名字里的‘烨’。”又指着另一个笔画更多的,“这个是‘涛’。”她把树皮片塞到烨涛手里:“以后照着这个样练字。”
牛车启动,吱呀作响。烨涛站在原地,抱着小木箱和树皮片、麦饼包,看着渐渐离开客栈门口的牛车。车上的行囊堆得挺高,楚槐矮墩墩的身影坐在最前面,像一块埋进包袱堆里的石头。
一步……两步……牛车转过街角那棵歪脖子老槐树,车身彻底看不见了,只有车尾堆叠的包裹和老黄牛的屁股还在视野里。
阳光刺进烨涛的眼睛,酸胀得厉害。他怀里的东西越来越沉,脚下的布鞋空荡,新鞋垫塞在里面也踩不到底,像踩在一堆轻飘飘的棉花上。
“等等我——!”一声尖利到变调的嘶喊猛地从他喉咙里破出,他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几乎同时,那条支撑了这么多天的、还算协调的腿脚瞬间失衡,鞋太大太软,跟脚踝完全脱节!他一个踉跄向前栽去,怀里的药箱、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