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文官们大多支持孙大人的观点,认为应借此机会整顿边防,而武将们则坚持要严惩林夏,维护朝廷权威,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之上一片嘈杂。
萧月瑶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脸色阴晴不定。良久,她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朕深知云漠关边防之事干系重大,不可轻忽。这林夏虽因此诗,被贬到云漠关,却能以诗针砭时弊,勇气可嘉。但他未经查实,便贸然在诗中大放厥词,也有不妥之处。此事若处理不当,恐影响朝廷威望,也寒了将士们的心。”
说到此处,萧月瑶目光转向一旁的宰相李大人,问道:“李爱卿,你乃朝中重臣,见识不凡,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大人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陛下圣明。依臣之见,此事可分两步走。一方面,派人前往云漠关实地勘察,了解边防真实情况,若诗中所言属实,便即刻着手整顿边防,改善将士待遇,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将林夏召至京城,陛下可亲自问话,一来考察其才学,二来了解他写诗的初衷,若他确有真才实学,且一心为国,不妨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为朝廷效力,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宽宏大量,又能妥善解决此事。”
萧月瑶听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李爱卿所言甚是。就依你之计,吏部尚书,你即刻选派得力之人,前往云漠关调查实情,不得有丝毫隐瞒;另外,派人去寻这林夏,务必将他安全带到京城,朕要亲自见他。”
众大臣纷纷领命,一场因诗而起的朝堂风波,暂时落下帷幕,可后续的发展,却如迷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无人知晓等待着林夏与云漠关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云漠关附近的小村舍里,林夏正坐在自家破旧的书桌前,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光线,专心致志地研读着一本古籍。近日来,村子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异样,时不时有陌生人在村子里打听他的消息,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有些微妙,有好奇,也有担忧。
林夏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但他一心沉浸在诗书之中,并未太过在意。直到这天,一位身着官服的差役走进他家院子,高声喊道:“你可是林夏?”
林夏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迎了出去,礼貌地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官爷有何事找我?”
差役上下打量了林夏一番,说道:“奉朝廷之命,特来传你进京,陛下要亲自见你,收拾一下,随我即刻启程。”
林夏闻言,心中一惊,但很快便镇定下来。他明白,自己的《云漠关》组诗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如今被召进京,不知是福是祸。但他本就抱着为天下苍生发声的决心,此刻也无所畏惧。
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林夏告别了年迈的父母,跟随差役踏上了进京之路。一路上,林夏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云漠关亲眼目睹的战争惨状,那些戍边将士的鲜血与百姓的苦难,愈发坚定了自己要为他们争取公正的信念。
同行的除了差役,还有几位护送的士兵。他们一路上对林夏还算客气,但眼神中仍带着一丝警惕。林夏知道,在他们眼中,自己是一个敢在诗中直言朝廷弊病的危险人物。
行至中途,他们在一家驿站稍作休息。林夏坐在驿站的院子里,看着天边的晚霞,心中思绪万千。这时,一位士兵走了过来,坐在他旁边,好奇地问道:“林公子,我实在不明白,你为何要写那样的诗?你就不怕惹来杀身之祸吗?”
林夏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道:“我写这些诗,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在云漠关受苦的百姓和将士。我虽只是一介布衣,但也有一颗爱国之心。看到边防如此破败,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我若沉默不语,良心难安。至于生死,我早已置之度外。”
士兵听了,不禁对林夏心生敬佩,默默点了点头,说道:“林公子,你是个有胆识的人。希望此次进京,你能一切顺利。”
休息片刻后,他们继续赶路。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终于远远望见了京城的巍峨城墙。林夏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期待着能面见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又有些忐忑,不知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当他们踏入京城的那一刻,热闹繁华的京城景象映入眼帘,与云漠关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林夏却无心欣赏这繁华,他的心思全在即将到来的面圣之上,一场决定他命运,或许也将改变云漠关命运的会面,即将拉开序幕。
皇宫金銮殿内,气氛庄严肃穆。女帝萧月瑶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注视着殿门。群臣分列两旁,神色各异,都在等待着那个因诗而闻名的林夏到来。
随着一声“林夏觐见”,林夏身着朴素衣衫,却身姿挺拔地走进殿内。他昂首挺胸,大步走到殿中,对着皇帝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草民林夏,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月瑶微微打量了林夏一番,见他虽衣着简陋,却气质不凡,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心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