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65章 英雄回家

第65章 英雄回家


    与此同时,在国内,一场前所未有的迎接工作正在展开。兔子专门成立了"烈士遗体接收委员会",由副首辅亲自挂帅。每个省、每个县都设立了接待站,抽调最精干的人员负责对接。
    从丹东到全国各地的铁路上,所有其他列车都要为运送烈士的专列让路。铁道部特别规定:烈士专列经过时,沿线所有车站的工作人员必须列队敬礼;经过桥梁隧道时,司机要鸣笛致敬;夜间运行时,沿线居民要在家门口点燃一盏灯,为英雄照亮回家的路。
    8月20日,河北省邯郸县。王家村的老槐树下,76岁的王李氏已经等了三天。自从收到县里通知说儿子要回来了,她就天天坐在村口等。她穿着过年才穿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怀里抱着一个蓝布包袱。
    "大娘,回家等吧,太阳这么毒"村干部第三次来劝她。
    老人摇摇头,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包袱:"我儿怕黑,我得接他。这包袱里是他最爱吃的芝麻饼,他小时候一顿能吃三个"
    当县里的吉普车终于出现在村口时,王李氏却站不起来了——她的腿已经坐麻了。村干部和乡亲们搀扶着她,走向那具覆盖着国旗的灵柩。县武装部的同志手捧烈士证明书,声音哽咽地念道:"王建国同志,在抗鹰援棒战争中英勇作战,不幸于1951年5月23日在第五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建国啊"老人颤抖的手抚摸着灵柩,突然从怀里掏出那个蓝布包袱,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六双千层底布鞋,"娘给你做的新鞋,你试试"她一双双摆出来,"这双是前年做的,这双是去年端午,这双"
    原来,自从儿子参军后,王李氏每年都要做两双布鞋,随着慰问品寄往前线。儿子牺牲后,这个习惯一直没改。围观的乡亲们再也忍不住,哭声连成一片。县里的干部红着眼睛记录:"王建国烈士,安葬于邯郸烈士陵园a区12排7号"
    9月1日,全国各地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上,都多了一个特殊环节——讲述烈士故事。在四九城某小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黑板上方的五星红旗上。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展示一张泛黄的照片。
    "这位是黄继光叔叔,"她指着照片上年轻的面庞,声音哽咽,"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舍生忘死"四个大字。
    教室后排,一个瘦高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爸爸也是志愿军,他说黄叔叔牺牲的那个高地,他们连队后来冲上去了!"男孩骄傲地挺起胸脯,却忍不住红了眼眶,"我爸说,当时全连都喊着'为黄继光报仇'"
    同一天,全国各地的烈士纪念馆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在金陵,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布置一个展柜。柜子里是一件布满弹孔的军装,旁边放着已经变形的水壶、半截铅笔和一个被子弹打穿的搪瓷缸。
    "这件展品要特别小心,"馆长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杨根思烈士的遗物。1950年11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排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牺牲时只有28岁。"馆长指着那个搪瓷缸,"这是当时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找到的,上面这个弹孔"
    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城市的纪念馆里上演。烈士们用过的枪支、写过的家书、获得的奖章每一件遗物都被精心保存,配上详细的说明。许多纪念馆还制作了沙盘,重现著名的战斗场景。上沪纪念馆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烈士家书厅",收集展出了三千多封家书。
    9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烈士陵园。秋日的阳光洒在新建的墓碑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第一批烈士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陵园依山而建,青松翠柏间,一排排崭新的汉白玉墓碑整齐排列。每块墓碑上都刻着鲜红的五角星和金色的铭文。
    "立正!鸣枪!"随着口令,12名礼兵同时举枪,三声枪响划破长空,惊起远处树林中的一群白鸽。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墓穴,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将一捧捧鲜花撒入。参加仪式的有各级领导、部队代表、学生和自发前来的群众,足足有两千多人。
    "爹!"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扑向其中一座墓碑。那是他父亲离家三年后,他第一次"见到"父亲。男孩的棉袄肘部已经磨得发亮,显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胸前却别着一枚闪亮的抗鹰援棒纪念章——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颤巍巍地走到墓前,将一瓶茅台酒轻轻洒在地上:"兄弟们,喝点家乡的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