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总参大楼时,天已经蒙蒙亮。陈樾站在台阶上,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知道,自己刚才的几句话,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62年1月15日,奉天兵工厂。
陈樾裹着军大衣,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视察新式装备高原适应性测试。远处的雪地里,十几辆"猫猫车"正在进行爬坡测试,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陈总!"工程师老赵小跑过来,脸上冻得通红,"测试结果比预期好!在海拔4500米环境下,发动机功率只下降12,比白象人的吉普强多了!"
陈樾点点头,蹲下身检查履带上的防滑齿:"再加一组预热装置,高原夜间温度会降到零下30度。"
"已经在改了。"老赵凑近些,压低声音,"听说要打了?"
陈樾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拍了拍车体:"这批装备,月底前必须全部交付西藏军区。"
回到办公室,陈樾立刻召集技术骨干开会。墙上的黑板写满了各种武器参数,角落里堆着刚从高原运回来的测试装备。
"同志们,时间紧迫。"陈樾直接切入主题,"所有新式装备必须在一周内完成高原适应性改进。重点是这三样:猫猫车、迫击炮定位雷达和新型防寒服。"
年轻的女工程师小张举手:"陈总,防寒服的填充物"
"用这个。"陈樾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包新型保暖材料,"中科院刚研发出来的,比羽绒轻30,保暖性提高一倍。"
散会后,陈樾独自留在办公室,对着西藏地图陷入沉思。科技系统在脑海中投影出立体地形图,他不断调整视角,模拟各种可能的战斗场景。突然,一个想法闪过脑海。
"系统,调出白象陆军现役主要武器装备资料。"
【正在投影主要装备包括: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25磅野战炮】
陈樾眼睛一亮:"果然还是二战水平"他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建议前线部队多携带迫击炮和火箭筒,山地作战比野战炮更实用"
1962年2月3日,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
陈樾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还是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指挥部设在半地下掩体里,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几个参谋正在沙盘前调整兵力部署。
"陈工,您来得正好。"军区参谋长李勇迎上来,"您设计的迫击炮定位雷达太管用了!昨天试射,首轮命中率提高三倍!"
陈樾勉强笑了笑:"白象人的炮兵阵地都标出来了吗?"
"在这儿。"李勇指向沙盘上的几处蓝色标记,"他们还在用骡马运输火炮,阵地基本固定。"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通讯员急匆匆跑进来:"报告!白象军队又在克节朗河谷推进了500米,还开枪打伤了我们一名巡逻兵!"
指挥部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李勇一拳砸在桌子上:"欺人太甚!"
陈樾走到沙盘前,盯着那个叫"扯冬"的地方看了很久。在原本的历史中,这里就是战争的导火索。他深吸一口气:"参谋长,我建议立即在西里古里方向增加侦察频次。"
"已经安排了。"李勇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按照您的建议,我们派了一个连伪装成尼泊尔商人,在走廊附近建立了三个观察点。"
二月的青藏高原寒风刺骨。深夜,陈樾裹着两床棉被还是冻得睡不着。他索性爬起来,就着煤油灯继续修改装备改进方案。帐篷外,哨兵的脚步声和偶尔的狼嚎交织在一起。
"系统,模拟白象军队在西里古里走廊的防御部署。"
【模拟中印军在该地区常驻兵力不足一个旅,主要装备】
陈樾的钢笔在纸上快速移动,勾勒出一套完整的穿插战术。他特别标注了几个关键点:必须控制提斯塔河上的三座桥梁;要准备足够的炸药应对可能的隧道堵塞;最重要的是行动速度
天蒙蒙亮时,他终于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帐篷外传来炊事班生火做饭的声音,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1962年3月1日,四九城总参谋部。
绝密会议室里,十几位高级将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