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巨大的、洁白的跨海大桥,如同一条蓄势待发的“海上飞龙”,以一种极其震撼的姿态,横跨在波光粼粼的蔚蓝海面之上,将两岸的陆地,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阳光下,它优美的桥身熠熠生辉,与蓝天碧海、红瓦小镇交相辉映,充满了现代工程学的宏伟与古典自然美景的浪漫。
“哇——!!!”
“我的天……太壮观了吧!”
众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纷纷拿出手机,想要记录下这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幕。
在大桥附近的一处最佳观景平台,一位戴着安全帽的中年男人,早已在此等候。
他便是这座佩列沙茨大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张飞工程师。
“欢迎欢迎!欢迎我们的小老乡们!”
看到花少团一行人下车,张工脸上立刻露出了爽朗而又亲切的笑容。
简单的寒暄过后,他便带领大家,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必修课”。
张工指着眼前雄伟的大桥,用一种充满了无尽自豪的语言,向大家介绍着这座由他们亲手缔造的海上奇迹。
从如何克服巴尔干半岛复杂的海底地质难题,到如何设计出足以抵御地中海上最强烈的海风的桥身,再到这项工程对于彻底连通克罗地亚南北国土的重大战略意义……
听着张工如数家珍般的讲解,花少团的众人,仿佛瞬间变回了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小学生。
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开启了录像模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令人知识点。
毕竟冰岛能玩的有多舒服,可就看每次的小考了。
讲解结束后,热笆举手提问了。
她带着一丝学生气的俏皮,看着张工,俏皮问道:“张飞老师,您讲得太好了,就是……知识点太多,我们有点记不住。您……能不能给咱划下重点?”
这个问题瞬间打破了之前略显严肃的“科普”氛围,引得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张工先是一愣,随即看着眼前的热笆,爽朗地大笑起来。
他笑了笑,只回答了四个字:“都是重点!”
大家再次愣住,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大笑。
是啊,这座大桥的每一颗螺丝,每一寸钢筋,背后都是无数同胞日夜不休的心血.....
哪里,又不是重点呢?
……
参观结束后,张工带着大家在桥上行驶了一趟后,便热情地向花少团发出了邀请:“晚上一起吃顿晚餐呗?我们项目部的生活营地,就在旁边的小镇上,有很多咱们龙国的同事。大家一起,吃顿真正的家乡饭!”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无法拒绝。
当他们跟随张工,来到那个俨然是一个小小的“龙国村”的生活营地时,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瞬间包裹了所有人。
一场热闹非凡的集体备餐,随即展开。
花少团的姐姐们自然地走进了厨房,和营地里同样来自龙国的家属们一起洗菜、切菜、做各种面食。
弟弟们,则和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们打成了一片,聊起了他们都懂的游戏和体育。
露天的院子里,摆开了几张长桌。
桌上,是大家亲手做的、最地道、也最温暖的龙国家常菜。
晚宴上,张工指着营地食堂墙壁上的一面照片墙,向大家介绍着。
那上面,没有壮丽的风景,只有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有的是工程师与万里之外的家人视频通话的截图,有的是项目组在异国他乡一起过节包饺子的合影……
张工指着其中一张“婴儿小脚丫”的照片,用一种很平淡的语气,讲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小王的儿子,现在已经一岁啦。前阵子他媳妇儿给他发视频,说儿子会喊‘爸爸’了,是看着照片喊的。这小子,一个快一米九的糙汉子,那天晚上自己躲在宿舍里,哭得跟个孩子似的。”
这个故事,让喧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了下来。
花少团的众人看着墙上那一张张笑脸,心中五味杂陈,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敬佩。
就在这时,热笆忽然想到了什么。
她悄悄跑回车上,将昨天在杜城老城买下的那一叠厚厚的精美明信片都拿了出来。
她走到那些同样眼眶泛红的年轻工程师们中间,将明信片像发扑克牌一样,分发给每一个人,脸上带着最真诚的笑容:
“我知道,咱们龙国人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心里话,特别是想对父母、对爱人说的那种……面对面或者打电话的时候,反而会不好意思说出口。”
“但是写下来,就不一样啦。”
她将一张印着杜城黄昏美景的明信片,递到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小王手里,声音变得更加温柔:
“把那些说不出口的思念,写在克罗地亚的风景上,寄回去,也许……会是一份很特别的礼物。”
她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