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 第八十章 林先生,何为以工代赈

第八十章 林先生,何为以工代赈

    朱樉嘿嘿一笑,也不否认。
    跟着林澈学了这么长时间,别的知识没学多少,脸皮倒是厚了不少。
    不懂就问,反正在学识渊博的林先生面前,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在朱樉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林澈妥协了:
    “行了,行了,你不要再夹了,没见咱碗里菜都堆满了!”
    “你不就是要听吗?没必要整这些虚的的。”
    “滚回去老实坐好,咱说给你听!”
    闻言,朱樉顿时大喜,屁颠颠的坐了回去。
    “这就对了!”
    “林先生您说,咱不打扰您!”
    听到这。
    隔壁的朱元璋也被整笑了:
    “老二这小王八蛋行啊!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像咱老朱家的种!”
    “还别说,他这死缠烂打,对林先生还真管用。”
    一旁朱标闻言,笑了笑,不知道如何接话。
    自家这二弟或好或歹,不知道下面哪句话,又惹得父皇勃然大怒,要拿玉带抽人。
    “那咱就接着讲。”
    林澈放下手里的酒盏,身子往后仰了仰,让自己舒服点,自问自答:
    “这文化传播靠什么?流通。”
    “这经济发展靠什么?还是流通。”
    “两者都是通过流通,获得发展和传播的。”
    顿了顿,林澈继续道:
    “任何事物一旦失去流通,一成不变,其结果必然是落败和灭亡。”
    “都说两宋是华夏最孱弱的王朝,最屈辱的王朝。”
    “但不可否认,两宋在文化和经济流通上,做的可圈可点。”
    “北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繁华都市,商业发达,城市居民达几百万。”
    “北宋汴京还取消了宵禁,汴京夜市更是热闹非凡。每天晚上街上都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清明上河图》更是将汴京的繁荣景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林澈瞟了眼目不转睛专注听课的朱樉,接着往下说:
    “汴京的繁华不仅是宋人聚集地,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有钱的异族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汴京吃喝玩乐,享受中原文化的美好。”
    “随着居住汴京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消费也水涨船高,同样老百姓做些小买卖,也越来越容易,生活自然就慢慢富裕起来。”
    “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也跟着提高了,像戏曲、杂技、表演也就相应的多了起来。”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同理文化的开展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可以这么说,拿文化比较,谁也比不过咱华夏。”
    “这之后,蒙元取代宋,作为草原民族的元朝,元酋担心汉人叛乱,遂恢复了宵禁制度,这就是开了历史倒车。”
    “蒙元政权随后一系列是骚操作,将华夏文化打入深渊,也因此阻止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元末的经济惨状,依然历历在目。”
    说到这,林澈深深叹了口气:
    “然而到了大明朝,当今皇上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这就让人难以理解!”
    “蒙元毕竟是异族,是华夏的外来侵略者,中原大地都是他的敌人,担心汉人叛乱而采取宵禁,犹可理解!”
    “可当今皇上害怕什么?”
    “汉人正统,得国最正,莫过于大明!”
    “他怕啥?”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朱樉愣在了当场,隔壁的朱元璋,更是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一个小小的宵禁制度,竟然造成这么多的反应,影响到国家经济命脉。
    甚至间接导致了亡国?
    这未免太恐怖了!
    朱元璋艰难的从椅子上站起起来,额头布满了冷汗。
    另一边。
    “林先生…”
    朱樉看着林澈眼神中满是震撼,小心翼翼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说假设啊!”
    “宵禁令古已有之,特别是战乱、和灾祸横行的时代…”
    “眼下咱大明立朝不久,国家尚且不够安定,等到一切步入正轨,或许就不需要宵禁了?”
    话音未落。
    林澈呵呵一笑,望向朱樉反唇相讥:
    “别骗自己了!”
    “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之前讲户籍制度,让百姓终生从事一种行业,就是最好的佐证。”
    “你是一名军户,去抢商户的饭碗,出外摆摊做些小买卖,你就已经犯了国法!”
    “懂不懂!”
    “由此说明,当今皇帝不是没考虑到,而是再三权衡之下,做出的决定。”
    林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不满,摊手道:
    “取缔宵禁,以工代赈,多好的生财之道?”
    “大力弘扬汉文化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多出一条挣钱渠道…”
    “只可惜,皇上看不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