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134 乾隆:没有人比朕更懂这大清

134 乾隆:没有人比朕更懂这大清

。可否赏我一个面子?”
    李郁点点头,
    接过小五的匕首,用酒水仔细冲洗了一遍,
    才开口道:
    “我给你这个面子。”
    “从今往后,义字当先,绝不背叛。”
    ……
    “回去后,把意思传达到所有漕帮弟子。思想要统一,行动才高效。粮食,银子,我会拨给。”
    “在下遵命。”
    谭沐光单膝跪地,离开了。
    他听懂了李郁的意思,
    若是内部分歧太大,就需要出手清洗了。
    他不动手,李郁就会亲自动手。
    要不了多久,
    漕帮内,就会安插李氏水师的水手。
    水师统领刘武,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整合完成后,
    甚至会考虑给漕船换新,换一批更新更先进的。
    明年,保证安全把漕粮送到通州。
    为了大清,真是操碎了心。
    同样,黄文运也是为了大清,狠狠的挥舞镰刀。
    把负责抄家的胥吏们,割了一遍。
    甚至直接调动了城守营抓人,抄家。
    一口气,下狱了20几人,还有30几人被勒令限期补齐缺口。
    这事,李郁早就知情,
    但是他没有插手,因为不想竖敌太多。
    胥吏们往往都是本府家族,几代人干同样的差事。
    一旦被抄家,收获惊人。
    黄文运都被吓坏了,
    区区一个狗屁胥吏,竟然这么富?
    地窖里的银子,甚至发霉。
    最少的一家,都抄了2万多两。
    “硕鼠,令人震惊。”
    ……
    黄文运,和朱珪商议后,
    觉得不能如实上报,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把脏银的一半,换了个说法,清理历年积压欠税所得。
    然后,
    命人将银子融化,铸成官锭,送往京城。
    此举,
    得到了乾隆的口头夸奖,户部尚书和珅也很欣赏。
    在这一点上,君臣是一致的。
    所有能弄来银子,又不引起民乱的地方官,都是忠臣。
    刑部也接到了苏州府的奏报,
    并呈送了皇帝御览,毫无意外,评价不错。
    “如今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可大清太大了,总会有些心怀不满之人兴风作浪。”
    “朕看苏州府搞的好,清洗掉一批成色不清的人,换上来的人忠心总会多一些。”
    “把抄家所得的银钱,三分之二归户部,三分之一留在当地。黄文运是个敢担事的。”
    一位胡姓御史,习惯性的挑刺道:
    “皇上,臣觉得黄知府此举不妥。”
    “应该全部上缴户部,才是公心。留下三分之一,恐怕私心太重。”
    然而,乾隆不悦:
    “修桥补路,兴修水利,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何来的私心?”
    胡御史见一击不中,赶紧战略性撤退:
    “臣失言,坦白的说,修桥补路是为百姓创造了便利。这也是一种公心。”
    ……
    乾隆瞅了一眼这个长相丑陋,貌似沙皮狗的御史。
    心里嘀咕着,此人见风使舵的本事倒是一流。
    于是又说道:
    “合适的时候,朕还要南巡。黄文运这是提前做准备,把大运河沿线加以修缮。省的到时候,手忙脚乱,做出来的工程质量堪忧。”
    胡御史眼睛一转,又赶紧说道:
    “黄知府老成谋国,实乃我辈楷模。”
    和珅多了一嘴:
    “折子里提到,所有参与的壮丁,每人每天工钱20文。百姓都夸奖皇上仁厚,盼望皇上早早南巡呢。”
    胡御史又来了劲:
    “臣觉得苏州府发放工钱的事不妥,为皇上出力,民夫们应该感觉到光荣,怎么好给钱呢。”
    “胡御史,言重了吧。”和珅笑道。
    “和大人,今年给皇上干活,要铜钱。明年,是不是就要银钱。后年,是不是就要顶戴了?”
    很显然,这位沙皮狗长相的胡御史是个小人。
    而和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在故意的挖坑。
    果然,乾隆不悦:
    “折子上说,没有征发当地的夫役,乃是招募流民,乞丐,纤夫,给他们在冬季找一份饭辙,以工代赈。”
    胡御史一阵尴尬,不过脸皮厚,
    顺着皇帝的心思又讲道:
    “皇上体恤下情。臣觉得,天寒地冻,土层坚硬,恐怕该提醒黄知府,多备姜汤,汤药。相信这些人都感念皇上的仁德。”
    ……
    于敏中睁开老眼,
    心中默念,小丑你完了。
    你当廷臣是这么好当的,光会拍马,不要脸皮,叭叭叭就能混转紫禁城?
    在州县,或许是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