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才能不过关的人,称不上人才,如果把这样的人拉到皇帝面前,恐怕会侮辱了皇帝的耳目。他对前来应试的人才故意刁难,把诗词歌赋等统统过了一遍,筛选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中选。
说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开元盛世如日中天,然而基哥想选布衣,其中布衣没有人能入选,结果只能委屈那些非流官们了,只保留了一个人。宋代的布衣士大夫们,怎么不同情这几个中了又被莫名其妙搞下去的“非布衣”呢?
那么,这次是不是真的就一个人都没有录取呢?其实只要是不把李隆基当做傻子的都知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啊!
伱可以认为基哥坏到骨子里了,但你怎么能质疑基哥的智商呢!
然后,其他史料里面却又记载了,这次科举确实有人录取了。
如:李白的诗《赠崔司户文昆季》中便有“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不仅说他自己是布衣,而且还强烈暗示他有做官的资格,只是怀才不遇。
事情呢,大概就是这个事情,很符合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面都有记载,也把李林甫钉在了耻辱柱上。
这里的说法是“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去掉那些词序不同,关键字多了两个:布衣!
但是吧,这个事情,嗯,怎么说呢,虽然不能百分百证伪,但它有极大概率是宋朝人编出来的。
开元二十一年,制举及第者今天也只有李史鱼(多才科)一人可考。
那么再来解释一下,这个“布衣”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
……………………………………………………………………………………………………………………………………
这里的说法是“遂无一人及第者”。也就是“野无遗贤”的证据。
还有一个之前没考过科举,在偏远地区当县尉的小官也中了,汉州雒县尉张陟(一作“涉”)。
那么这个史料的原始出处在哪里呢?其实《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都是抄的当事人元结(杜甫也在这次考试里面)的一段。
由是唯以张玘为下第放选,余悉罢之。
首先说说“野无遗贤”闹剧到底是咋回事。
看看资治通鉴怎么说的。
就是历史小说的背景啊,如果可以力求真实,那么就要尽量多花点功夫。如果因为“创作需要”而改动,那么就要抓大放小,把握历史的主脉搏,被舍弃的只能是细枝末节,而不能是主干!
如果真把李林甫这样刻画了,那就是把历史人物当傻子,说严重点,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还是那句,作者我是不会把读者当傻子的,不管这书成绩怎么样,这是我的原则。读者花钱订阅我的书,那么我就不会瞎糊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