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71章 自古以来

第71章 自古以来

、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马秀英击掌叹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诸藩,实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好,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就合乎礼法了。”
    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诸藩会同意吗?”
    朱元璋霸气的道:“谁敢不同意,那就是数典忘祖,大明当征讨之。”
    洪武大帝霸气。
    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着说道:
    “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
    “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他们只会高兴。”
    “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
    “到时不用大明出兵,只需陛下一道诏令,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
    等欧洲蝗虫的势力踏入亚洲,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最终不复存在。
    到那个时候,各国甚至会提出‘去华夏化’,从而谋求文化独立。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就是大势,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统的原因。”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再次对陈景恪说道:“继续说,后面呢?”
    陈景恪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全部道出:
    “大禹治水亦到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每次改朝换代,皆有华夏子民到南方避难……”
    “始皇帝南征、晋室南渡、宋室南渡……”
    “非只南方,东、西、北皆是如此。”
    “商末箕子去辽东避难建立朝鲜。”
    “后箕子朝鲜分裂为辽东诸部,现在的高丽就是箕子之后。”
    “秦朝时期徐福率寻仙舰队抵达东瀛,始有倭国。”
    陈景恪的着眼点不只是亚洲,连美洲和澳洲都进行了布局。
    比如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澳洲那边是俚僚人沿着南洋诸岛,一点点迁徙过去的。
    陈景恪可不是一味瞎编,他深知七分真三分假的原理,编的东西都有真实史书做参考。
    比如《史记》,简直就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西南夷、匈奴、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可是史记中的原文,只需略微改动几个字,就能将整个亚洲都变成华夏子民。
    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别找我。
    关于永嘉之乱,他给出的评价是:祸起萧墙,支脉欲主乾坤。
    对朱元璋最重视的元朝,他给出定性为:庶出而主天下。
    并盛赞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是:主脉重掌天地,社稷重归正统。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你元朝就是小娘养的支脉,咱大明才是华夏正朔。
    陈景恪知道自己的这套逻辑有很多漏洞。
    可那又怎么样?
    只要老朱认可,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也已经没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说到这里,朱元璋三人已经彻底清楚了陈景恪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这本《华夏简史》的特点很突出。
    强化大明的正统地位。
    不论是黄帝纪元,还是华夏主支脉,都有这个效果。
    至于那些虚构的内容。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七真三假的玩法。
    更何况,在没有人比统治阶级,更懂的如何写史书。
    给对手头上扣屎盆子,往自己脸上贴金。
    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实在掩盖不过去了,还可以用春秋笔法。
    这都是惯用手法。
    只要好用有用,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自然也能看出,他们已经被说动。
    心中升起无限喜悦,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届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一句‘自古以来’,就可以成为真理。”
    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差点跳起来高呼。
    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