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83章 让他当驸马?

第83章 让他当驸马?


    什么横着写前所未有,是离经叛道。
    新符号就更别提了,先贤留下的文字岂能擅改。
    什么,伱说新符号更好用?
    竟然用好不好用来评价文字,你这是对先贤不敬,数典忘祖。
    然后就将你钉子耻辱柱上。
    但如果只是私下传播,他们只会鄙夷,然后放任不管。
    等到新符号被大家接受,他们也会稀里糊涂的跟着使用。
    最后新符号也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不过陈景恪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难题,于是说道:
    “只是,如果不用朝廷的渠道,我们该如何将此书送到全国各地?”
    有钱有人一切好说,问题是他既没钱又没人啊。
    朱标摇头道:“你怎么糊涂了,找商人啊。”
    “民间学习算学的,十之七八都是商贾。”
    “且彼辈见利忘义,不会在乎法统,见到新数字必然会争相使用。”
    “你就告诉他们,想学新符号就要帮忙推广此书。”
    “如果算学书还不用足以打动他们,就把复式记账法给他们。”
    “多找上几十家,总会有人答应的。”
    “最好每个地方的商人都找一两家,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推广。”
    “如此,用不了一年新符号就能传遍全国。”
    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殿下英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并没有自己出面去做此事,原因无他,年龄太小了。
    而且一旦暴露,也很容易招致攻讦。
    于是他就找到了户部左侍郎邱广安。
    邱广安本身就是《洪武算经》副总编纂,自然不会反对此事。
    更何况太子都赞助了钱财,还给出了主意,他就更不会反对了。
    不过他也没有自己出面,而是找来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去办。
    陈景恪亲自去见过那个人,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邱一新。
    看起来很沉稳,眼睛里时不时露出的一抹精光,彰显他心中颇有算计。
    印书的事情很是顺利。
    中国古代对私刻管制非常宽松,私人印书馆到处都是。
    找一家口碑不错的,钱给到位,不出半个月五千册《基础算学》就印好了。
    接下来寻找合作商人的事情,遇到了一点麻烦。
    倒不是商贾对新符号不感兴趣,而是不知道推广此书会不会带来麻烦。
    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不过正如朱标所言,多找几家总会有人同意的。
    有了第一个松口的起榜样作用,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
    应天府作为大明京师,各地大商人云集,很容易就找到了四十余家商人合作。
    每家一百本《基础算学》,推广出去就可以了。
    怕这些商人不用心,或者干脆不遵守约定,邱一新稍稍透露了一下身份。
    户部,掌管钱粮赋税。
    虽然明初不征收商业税,但户部依然掌握着他们的命脉。
    得知他背后是户部左侍郎,那些商人顿时就收起了小心思。
    至于会不会有人以此告御状,然后朱元璋找邱广安的麻烦。
    也不用担心,毕竟朱标亲自背书的事情,老朱自己也知情。
    还剩下几百本,陈景恪没有走商贾路线,而是拿出一部分赠送给了参加算科考试的考生。
    一开始这些考生还很不以为然,以为是哪个有钱人编写的算书,通过这种方法推广。
    这种事情在古代很常见,自费印刷书籍,白送给人家做推广。
    很多人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印刷费,导致作品失传。
    比如《徐霞客游记》,差点就失传了。
    只是当他们打开书,看到里面的内容,彻底惊呆了。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这些人毫无障碍的就接受了新符号。
    悄悄关注这一切的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只要这些人肯接受,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还有一部分,他白送给了应天府内的书店,条件是将书摆在显眼位置。
    白捡的便宜,书店老板自然不会拒绝。
    正逢科举,数万各地读书人齐聚应天府,书店的生意自是红火。
    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这里寻找书籍。
    陈景恪到不指望他们购买新算书,真正目的是让他们看到。
    营造一种,新算学符号在应天府很流行的错觉。
    等他们回到老家,看到新算学符号,就会习以为常。
    甚至会得意的告诉周边的人,这种新符号在京师很常见,你们太大惊小怪了。
    这就是应天府作为京师,所带来的天然效应。
    做完这一切,陈景恪就再次消停下来,剩下的就是新符号逐渐推广并广泛使用。
    这个过程不会很快,着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