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9章 三全其美

第129章 三全其美

话里,看出了别的东西。
    “哎,你们江淮的救济粮,都是从我们南方人的碗里取走的啊。”
    “你们受灾,我们南方人也跟着受罪。”
    本来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此事的。
    乍听此言,心里一阵痛楚。
    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被拉走救济北方人。
    不行,必须要请命。
    让朝廷将淮水治理好,这样我们南方就能少出一点粮。
    然后,压力就来到了朝廷这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都倍感压力巨大。
    本来南北方的百姓,诉求是一致的,就是解决黄河问题。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又开始转变方向。
    南方人开始抱怨,为了北方我们付出太多,那种穷地方要来干啥。
    北方人也不满了,你们的祖上也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现在数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怼: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来南方是对的,北方就是多余的。
    北方人再次反驳:当年北方富裕的时候,可没少出钱出人开拓南方,你们忘恩负义啊。
    况且,北方破败,是因为数百年战乱导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复昔日荣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国十六年,北方已经被打下来十年了,你们怎么还没恢复?
    要不要再给你们一百年时间?不行就是不行。
    时代变了,现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怼的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事实。
    不甘心的他们,开始寻找反击的办法。
    这种争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国子监。
    学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较闲,读了几本书就喜欢指点江山。
    为打嘴仗贡献了最多的口水。
    而这群学生,家庭背景都比较深,他们的观点能影响到许多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就在北方人被怼的张不开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出现了一个观点:
    “北方经济迟迟无法恢复,那是因为少了黄河。”
    南方人自然是嗤之以鼻,认为是北方人找的借口。
    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的北方人,自然要牢牢抓住,开始翻阅各种书籍,寻找证据。
    结果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不少。
    “黄河灌溉了几千万亩土地,产出的粮食能养活千万人口。”
    “光靠北方就能养活整个天下……”
    “现在黄河夺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黄河水灌溉,自然无法恢复往昔盛况。”
    “还有航运,黄河是重要的航运线路,少了它北方就相当于是瘸了一条腿……”
    他们甚至翻出了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黄河两岸有多少亩地,养活了多少人。
    黄河的航运,为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后又拿出少了黄河之后,北方的情况。
    如此详细的证据,南方人将信将疑,也开始翻书确定真假。
    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北方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于是双方的话题再次变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认真的讨论,如果黄河回归故道会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太明显了。
    北方那些土地将再次变成良田,减少了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南方人不用缴纳那么多赋税,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至此南北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别吵了,让黄河回去吧。
    对大家都好。
    这时江淮地区的人也站了出来,别忘了我们啊。
    黄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复正常,江淮地区的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于是,民间开始广泛讨论,黄河回归故道的事情。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