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