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 第67章 朱老四又坑儿子

第67章 朱老四又坑儿子

在一起能堆满整座房子。
    杨轩提议让他赏赐臣子《永乐大典》,这不是为难人吗?
    更何况他为了修这部书,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赏赐出去,自己岂不是给他们做了嫁衣?
    听到朱棣的话,杨轩有些无奈。
    这人啊,身上有着绝大多数皇帝的通病。
    他觉得《永乐大典》还是应该扩散开来的好。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无比的珍贵。
    如果只有一部,那么一旦损毁,将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他想了想,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
    “我说的赏赐,不是让你把正本赏赐出去,而是挑选其中的一部分,刊印出来,用来赏赐。”
    “《永乐大典》的珍贵程度,不用多说,在文官们的眼中,这比稀世珍宝还要珍贵。”
    “哪怕只是赏赐他们其中一册,他们也会感恩戴德。”
    “用来鼓励群臣,再合适不过。”
    “而且有了第一册之后,他们就想要第二册,这个时候,我们再刊印出来售卖,则可增加朝廷的收入。”
    听完杨轩的话,朱棣却是皱起了眉。
    他并不想让《永乐大典》流到民间。
    对此,杨轩只能耐心跟朱棣解释。
    “《永乐大典》确实是旷世奇书,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但是如果只有一部的话,遗失、损毁的概率就太大了。”
    “正好,我还想建议你再弄个副本,留给后世皇帝。”
    “正本到时候做你的陪葬品就行了。”
    被人当着面讨论自己死后的事,确实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朱棣的脸色黑如锅底。
    “总之,多刊印一些,流落民间也好,赏赐给官员也好。”
    “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让《永乐大典》能够流传至后世。”
    “这是功在千秋的事。”
    “狡兔还有三窟呢!”
    接着杨轩又拿很多典籍遗失的事举例子,就是让朱棣明白,《永乐大典》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对民族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行吧,我知道了。”
    朱棣认真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听取杨轩的建议。
    在为《永乐大典》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朱棣也发现了有些典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或毁于战乱,或遗失。
    多次为之遗憾!
    朱棣也不想自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编纂的《永乐大典》无法流传到后世子孙的手里。
    那样的话,他怕是能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这些事,说起来轻巧,但都是花钱的事。”
    “朝廷的财政,你现在也知道了。”
    计划很好,但现实也不能不顾。
    回血的事儿,还早的很。
    杨轩坐在椅子上沉思。
    好一会儿,他开口道:
    “秋粮已经征收,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收入就只剩下两个市舶司的关税了。”
    “应该可以顶一顶。”
    夏粮和秋粮,现在基本上都换成宝钞和白银了,减少了贪污,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不过,几十年下来,宝钞不可避免的会贬值。
    适当的增发宝钞,可以使大明的经济更繁荣。
    当年杨轩编写的那本关于宝钞的小册子,朱棣朱高炽他们的都读过,知道不节制的印发宝钞对大明的危害。
    所以朱棣一直感觉钱不够花,束手束脚的。
    “《永乐大典》复审完后,刊印出售应该都是明年的事了。”
    “嗯…明年的经济,应该能好一点。”
    “算算时间,郑和率领的船队,明年就能回来了。”
    “应该能带来不少收入。”
    郑和是永乐七年三月出海的,现在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多一点。
    这次去的地方更远,不过永乐九年下半年应该就能回来了。
    “那就这样吧,今年能省就省。”
    朱棣也没什么好办法。
    好在数年时间,运河已经疏通的差不多了,以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损耗。
    同时朝廷也不用再花几十万,上百万两疏通运河了。
    这么一想,朱棣的心情就好多了。
    察觉到朱棣的情绪变化,杨轩也不知道朱棣又想到了什么好事。
    只能暗自腹诽一声神经。
    “对了,交趾的事,老大和姚广孝已经做好计划,并且初步实施了。”
    “但是吧,还是太仁慈了。”
    “不过这倒也符合老大的性子。”
    “仁厚嘛!”
    “所以我打算让老二来负责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
    朱棣回头看向杨轩,话题跳跃的很快。
    “不怎么样。”杨轩摇摇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