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 第166章 刘瑾的功过

第166章 刘瑾的功过

    朱厚照通过刘瑾,达成了不少目的。
    很多事情,他这个皇帝去做的话,就会站到群臣的对立面,加剧君臣之间的矛盾,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给他背锅,而刘瑾就是朱厚照推出来背锅的。
    首先,朱厚照利用刘瑾,调整了官制。
    大明发展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冗官现象不容忽视,他们领着俸禄,却不干实事,而且因为增添的多余官职,使得有些部门变得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为提高行政效率,节省开支,必须裁革冗余的官员。
    通过刘瑾的手,这短短数年时间,裁革的官员多达数百位。
    其二,抑制恩荫。
    一百多年的时间,官员封赠和群臣荫子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对朝廷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朱厚照任用刘瑾抑制恩荫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在官员封赠方面,缩小了文官和勋戚的加赠范围。
    从洪武二十一年到正德元年,文职官员一品到五品,只要是有功绩的,都可以加赠。
    想想看,百多年的时间,会有多少人?
    所以刘瑾缩小了文官和勋戚的加赠范围,即正一品、从一品有功绩的可以加赠,正二品到正五品之间,无论政绩如何,都不予加赠。
    勋臣须有军功、文职二品以上须政绩显着,才可加赠。
    如果政绩平平,则无论品级高低,所有官员一律不予加赠。
    而在群臣荫子方面,则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并且还令有司对以往的旧例进行清查并上奏。
    其三,翰林官调部属、外任。
    此次改变,由吏部拟定名单,由皇帝裁决,不少翰林官员被调任为部属官、地方官。
    其四,整顿官僚队伍。
    惩治闲散不好好上班和贪污及滥用驿传的官员。
    其五,调整科举名额。
    如乡试和会试名额,概括来说就是增加北方名额,减少南方名额。
    对南北方早已形成的文化格局造成一定的冲击,激发北方学子的学习热情,促进北方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以上,属于是政\/\/治方面。
    在财政方面。
    其一,盘查钱粮 。
    这自然是查出了不少的问题,不少地方粮草霉烂,军事储备缺失等。
    对于涉事官员,也是给予了严惩。
    其二,严禁盐商囤积。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有商人囤积居奇,意图谋取巨额利润,尽管朝廷已经三令五申,还是有商人以身试法,对此,朝廷也是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其三,清丈屯田。
    这方面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清查一番,毕竟人心中的贪念是止不住的,时间一长,总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其四,革罢年例银。
    年例银,又称“京例年例银”。
    是京师每年从户部所掌管的国库,和属于内帑的内承运库中,拨给诸边镇的例行军费。
    年例银是从永乐年就开始出现的,有所不同的是正统前是以粮草等实物形式,后面逐步变成了运送白银,刘瑾认为,边方官员屡奏银钱缺乏,既有内外官员合谋盗取国库银两之嫌,又有浪费之弊。
    于是,就此罢革年例银,将一应官员问罪。
    在军事方面。
    刘瑾对勋臣世袭增加了比试环节。
    在明代,以军功授封公、侯、伯爵位的臣僚,谓之勋臣,明朝坚持由勋臣出任五府掌印、京营提督、南京守备等高级军职。
    但是,勋臣是世袭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多都是纨绔子弟担任高级军职,他们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反而加剧了军政的废弛。
    于是,便有御史奏请:“公侯伯以下应袭子孙送武学,三年无成者,递降其爵。”
    兵部认为“有碍成法”,便变更为“惟试而不中者,虽听其袭,而减其禄赐之半”。
    换句话说就是世袭的时候还是要比试,没有通过的话,爵位不用递减了,但是要减少俸禄。
    军事方面除了以上一点外,还调整了军事部署,如军队调防,添设将领。
    以上种种,便是刘瑾的掌权期间的正面影响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基本上都是得罪人的事,文官集团,武将勋贵基本上都得罪完了。
    这要是换做朱厚照自己去做的话,还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阻力,能不能干成,能干成多少还不知道呢?
    换一个奸佞来的话,或许就能干成了。
    当然,刘瑾掌权期间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如变革局限性、余姚人勿授京官、偏私家乡、开设内行厂、收受贿赂、滥用罚米法、提升镇守内臣的职权等。
    利用内行厂迫害官员、清算反对自己的势力、控制言路、打击正直的官员等。
    总之,刘瑾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好人,他有野心,有欲望,滥用职权,仗着身后有皇帝撑腰,残害百官,大肆收受贿赂,安化王叛乱也和他有脱不了的干系。
    而从始至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