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灶神像已经被焚烧干净了,重新贴上新的灶神像,献上贡品,点燃高香,这样就把灶王爷请了回来。
拜了财神,请了灶神,接下来就是祭祖。
何大清走的急,何家的祖宗牌位都没有带走,虽然没有在四合院里的老宅祭祖,不过这处院子也是何雨柱买下来的,成了何家的宅院。
在正屋里设了祭祀桌,把准备好的8碟菜肴献上,上了香,何雨柱带着何雨水给三叩首。
虽然何雨柱不喜欢这套繁琐礼节,不过既然自己穿越而来,就要入乡随俗,眼下刚解放整个社会还是依旧按照之前的方式来进行生活。
每家每户在这个时候都会请神祭祖,何雨柱也不能免俗。
其实想一想,华夏民族能够拥有超越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凝聚力,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传下的这种祭祖的传统。
通过这种方式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承认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这样是一个祥和统一的大家庭。
祭祖之后,两人在火炕上吃了团圆饭。
包饺子的时候,何雨柱也不能免俗,把两个铜子洗干净,包在饺子里,告诉何雨水谁能吃到有铜子的饺子,来年一年都万事如意,事事顺心。
吃了没有几个饺子,何雨水忽然眼睛一亮,吐出口中的铜子,喜道:“哥,你看,我吃到铜子啦!”
“哎呀,雨水好福气,来年一定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嘿嘿嘿。”何雨水高兴地咧着嘴笑了。
吃过年夜饭,何雨柱带着雨水来到前面的街上,都是附近的乡亲跑过来燃放烟花爆竹,此时已经是热闹无比,到处都是鞭炮声。
热闹了一阵,何雨水就打着哈欠吵着回去睡觉,两人只能回去歇息。
第二天一大早,把何雨水哄起来,吃完早饭就去给师父干娘拜年,京城拜年,只要是长辈或者平辈,年长的都要三扣首。
满族人叩首前后不作揖,汉族人叩头前后全都是要做揖的。
三叩首起来两个人各领了一个红包,然后上炕说话,约着明天祭财神之后,一起去逛长甸庙会。
到了初六的时候还要祭祀星神,是一个名叫“顺星”的神仙。
事先用灯花纸,捻成灯花,用香油弄好,在黄昏后一更的时候,在院子中设祭祀桌,以北斗星为目标,陈设香烛。
用灯盏碗摆成顺字,将灯花放在碗中,贡品系素馅的元宵,贡品上齐,即燃灯花焚香叩首香残灯也将灭,然后由供桌连连续燃灯花,距离尺许,送至大门外,用意在送崇,于是礼成。
等到初七的下午,何雨柱正在屋子里忙活,听到外面传来拍门声,洗了手过来,打开门,看见外面站着略显疲惫的徐慧真。
“你怎么这时候就来了?不是说要过了十五的吗?”
离开之前就说好了,等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徐辉送酒的时候,徐慧真再一起过来。
说着话,侧开身子让徐慧真进来。
徐慧真进门拍了拍身上的雪,说:“在家闲着无聊,还有人上门要给我说婆家,我就赶忙过来了。”
“说婆家?这么早吗?”
“在乡下都是十三四岁开始说亲呀,然后相看了一两年,再定亲,准备婚礼,在十五六的时候就结婚了,我才不想结这么早的婚。”
徐慧真说着说着就害羞起来,毕竟还是个小姑娘,谈论婚姻大事还是很奇怪。
“也是,婚姻法都规定是18岁呢。”
“行了,不说了,我先进去。”
徐慧真的到来,小酒馆也就开了门。
年前年后大雪是一场接着一场,绝大多数的人都闲着在家,这个时候也是最有钱的时候,小酒馆的挑子挂上,就有人掀开门帘进来喝上一碗温酒。
在屋子中间摆上大铁炉子,何雨柱也舍得用煤炭,炉火一直烧的很旺盛,让客人感受到如同春天般的温暖。
京城一般把正月十五叫做灯节,或者元宵节,老京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1部分是花会在白天举行,在一些著名的街道上或者比较大的寺院,以各种娱乐活动为主。
烟袋斜街作为什刹海东岸的一处著名商业街,也有花会。
到了十五的早上,街道上就热闹起来,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猜谜语及各种小吃的叫卖,民间工艺品的售卖等都有。
何雨柱也不能落后,用自己家商铺里售卖的卤肉和酒作为礼物出了几十个灯谜,只要有人猜中就可以直接拿走。
虽然花费不少,不过也就图一个乐呵,顺便还能给自己家的店铺打打广告。
等到了傍晚时候,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虽然从初十开始就有不少的小孩在晚上点花灯了。
不过还是这正月十五的晚上最是热闹,满大街都是热情洋溢笑脸,每个人手上都举着一个灯笼。
当然,这时候是没有那种电子灯笼的,全部都是纸灯笼,民间的艺人也是心灵手巧,各种造型的花灯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