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带着仓库闯古代 > 第六百二十三章 艰苦奋斗

第六百二十三章 艰苦奋斗

    孙龙江之前就想着,如果要能从河道上行军,就可以避免因为开路搭桥而浪费时间。
    现在金姓男人一说,他眼睛一亮。
    金姓男人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之前的移民点也都是沿河而建。
    顺河道走,他们可以利用爬犁和雪橇等运输工具搬运自己的家当,而不必肩挑人扛,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拿东西。
    “行,当然行!”孙龙江一听,喜形于色。
    他也想试验一下,从河道行军的可能性。
    他还不知道,黑龙江行省要比辽宁行省冷得多。这个时候,海参崴是不冻港,但再往里,河道上能结两三尺厚的冰,别说走人,就是车马也可以通行。
    就这样,三天之后,孙龙江率领着他的部队,带着数千移民,离开了海参崴,沿河逶迤向内陆走去。
    临走的时候,和他相好的几个将校也带人来送行。
    “孙兄弟,一路平安。”
    “孙将军,保重!”
    他们都清楚,孙龙江这一程,将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他们都来自幽州军,对孙龙江也是惺惺相惜。
    孙龙江带着大队百姓,行走起来速度自然就慢了许多。
    等到了第一个村屯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之后了。
    这个村屯虽然被扶余人毁坏,但好在并没有完全移平。
    很多房子还剩有残垣断臂和房屋的基础。
    孙龙江留下一个连队,让他们帮住在这里的移民伐木盖房,整修防御。其他部队互送着其他人继续往前走。
    就这样,走一天两天,就来到一个被废弃的村屯。孙龙江就留下一个连队来帮忙安置百姓。
    他把自己的部队一共分成十个连。每个连有八九十人,外加一个直属警卫连,五六十人。
    这样一路走,一路安排连队帮移民建房安家。
    等最后孙龙江带着警卫连帮老百姓盖房的时候,最先帮忙的连队已经完成任务追上他了。于是再如此循环往复。
    就这样,孙龙江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一共帮沿途百姓建了三十多个村屯。终于将这四五千移民都安置下来。
    这些移民之前根本就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所有的房子和土地都是靠自己来建成的。现在孙龙江派人帮他们伐木建房,又送了很多日用品和粮食让他们过冬。让这些移民非常感激。
    其实,这也是大凉军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
    只是,海参崴初建,驻扎的是海军,移民又都来自东瀛郡,所以不知道,也没享受过。
    孙龙江如此体恤民众,也得到了这些移民的信赖。
    他们对孙龙江交口称赞,孙龙江在这些移民里的威信,比把他们赶出海参崴的代将军姜士信要高得太多。甚至,他们都祈祷孙龙江能在这片土地主政,当最大的官,这样,他们就能长久受孙龙江的保护了。
    孙龙江在帮助这些移民建筑村屯的时候,还就地建立了基层的民兵组织。
    每个自然村屯中的男人都是民兵。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叫村小队。队长就由村长担任。村长同时也负责村里的治安和民间纠纷的调节工作。
    相邻的三个村或者五个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村中队。推举一位中队长,下设两个副队长。对应部队里的都伯和百将。
    而十个村或者民兵人数达到二百,那就成立一个大队。设大队长,也就是裨将一名。
    小队有小队长,中队有中队长,大队,就有大队长。
    平时,村民兵负责打猎,保护村民不受野兽攻击。如果遇到扶余人,那各村的小队和中队就要联合起来,依靠村外的土墙和木栅等防御设施,进行自卫。而村中队长和大队长就要把敌情迅速汇报给孙龙江,孙龙江就会以最快速度带兵前来帮助村人打扶余人。
    在平时,孙龙江也会带着部队巡防这些村屯,而那些民兵,也要和孙龙江经常互动,互通信息并接受孙龙江在军事上的指导。
    这也是孙龙江想出来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毕竟,各村屯沿河绵延数十里,孙龙江不可能不干别的,就替他们打更当保安。
    好在这些移民大多都是第一批到这边的老户,已经熟悉这边的环境,并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李景孝后来又发了一些刀枪和火铳给这些人。
    所以,这些移民很快组建成了五个大队,共一千多民兵。拥有火铳一百多支,弓箭二百多副,大刀和长矛等五百多柄(支)。能够充当战马的马匹有三十多匹。
    而孙龙江则在双城子一带建立了卫所。
    孙龙江建立卫所的过程很艰难。
    最初他只是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干。双城子那里当时是一片茂密的原始丛林。
    孙龙江带领部队伐木取材,用他在辽东学会的方法,教那些手下用木头搭建营房,构筑防御工事。因为天气过于寒冷,而且给养帐篷也不足。很多士兵都冻伤或者病倒。孙龙江也有些发愁。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
    他最初来黑龙江,就是为了能带领兵士绕到扶余国的北部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