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汉末雄风 > 第二百零二章 二虎争,大战终3

第二百零二章 二虎争,大战终3

题,甚至为此对贾诩的“嫡庶论”顶礼膜拜,将郭嘉的“十胜论”奉为圭臬。
    但经过咱们分析已知,不管是“4胜4败论”也好,“十胜十败论”也罢,都只是曹操1方提振士气的嘴炮之言。
    其中的错谬之处,云某已11列举证据。
    其实,这1切都是归因效应:也就是以结果倒推原因。
    反过来考虑,如若无那些偶然因素,则袁绍必胜,那么届时,“十胜十败”岂不是通篇胡言?
    咱们言归正传。
    袁绍不迎献帝,大抵可以归纳为3个原因。
    其1、袁绍与献帝之间存在旧怨。其出于政治目的、曾恶毒攻击过献帝的出身与法统。
    其2、袁绍奉天子用处有限,地理位置决定其“无法利用汉室旗号”羁縻周边军阀。
    具体而言,曹操可以利用“汉室旗号”招降关中诸将(以钟繇镇抚长安),保障西境无虞。而袁绍东临大海、北邻乌丸、西接匈奴、南据曹操。
    欲羁縻胡人,非金帛女子不可。欲羁縻曹操,则无异天方夜谭。
    其3、天子是柄“双刃剑”。名份与权利难以两兼。
    曹操亦深受“奉天子”之害;其解决方式是“两地分治”(天子居许、魏王居邺);而袁绍在“内部分裂程度”比曹操更剧烈的环境下,贸然迎接天子,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
    袁绍与刘协间,存在相当严重的旧怨,几乎难以弥合。
    因为绍曾公开宣称“献帝非刘氏子”,甚至另立新君,与韩馥等人谋立幽州牧刘虞。
    馥以(绍)书与袁术,云(献)帝非孝灵子。--韦曜《吴书》
    (绍)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6袁绍传》
    后续发展出人意料。刘虞拒绝了袁绍奉上的“天子衣冠”,还暗中遣使赴长安向献帝“表忠心”。
    (虞)遂收斩使人。于是选掾右北平田畴、从事鲜于银蒙险间行,奉使长安。--《后汉书刘虞传》
    理由很简单,刘虞曾出任宗正(9卿,掌宗室事务),对“刘协是否为灵帝亲子”十分了解。
    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迁宗正。--《后汉书刘虞传》
    袁绍骂辱献帝非刘氏子,有其因由。因刘协是董卓擅立,且绍曾反对卓废刘辩(少帝)。因此,刘辩被废,新君的法统必遭袁绍质疑。
    且关东诸侯起兵,虽各怀鬼胎,却总要立个漂亮的名目:
    “讨伐奸贼、驱逐伪帝”便成了关东诸侯“心照不宣”的谎言。
    袁绍此举有两处失策。
    其1是少帝与献帝的出身问题。
    袁绍敢骂刘协为野种,是因灵帝诸子早夭,故刘辩、刘协少时曾寄养宫外(迷信避祸)。
    灵帝数失子,不欲正名,养(刘辩)道人史子助家。--《先帝春秋》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皇后纪》
    问题是,少帝刘辩是养在史道人家中,而献帝刘协则是养在董太后(灵帝母)家中。论亲疏远近,刘协明显比哥哥还好1些。袁绍不去质疑刘辩的法统,却指摘刘协,极为失策。
    其2是所立非人。
    幽州牧刘虞是故宗正,掌管宗室事务,熟悉典籍簿册。刘协出身如何,刘虞是很清楚的。且虞素有声望,以“守节持正”闻名,在汉末名教礼义的影响下,必不肯贸然称帝。
    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后汉书刘虞传》
    袁绍找了这么个“对刘协知根知底的真君子”做皇帝,委实自寻烦恼。
    彼时袁绍可以拥立的人物,大约相当有限。
    同在联军的兖州刺史刘岱,是故侍中,陪王伴驾,应对左右;其对刘协的了解程度,大约与刘虞不相上下。
    避难江淮的侍御史刘繇(后扬州刺史),是刘岱亲弟。
    远在川蜀的益州牧刘焉,亦曾履职“宗正”,知根知底,亦不可立。
    那袁绍能立谁?立“离职未久、殴打上司”的故安喜尉刘备?
    如按王粲所载,刘备彼时还在酸枣露了回脸(云某对此深表怀疑)。可能还和袁绍打过照面儿。
    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英雄记》
    即使“新君人选”是如此不堪,袁绍依然定计。可见彼时其完全断掉“与刘协修好”的后路。
    既然“另立新君”势在必行,那袁绍交恶刘协、也便无可避免。
    刘虞之立,颇疑曹操亦参与其中。
    因《3国志》与王沈《魏书》均称绍与曹操商议此事,然操拒之。很有些“此地无银3百两”的味道。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1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魏书1武帝纪》
    若曹操未参与密谋,完全不必提及。且曹操后遣使赴长安“始通贡献”时,被李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