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忠率河内的叛军投降之后,席卷神州大地的安史之乱基本上接近了尾声。
安庆绪、李归仁率领的叛军被逼到了河北东部、山东北部的沿海地区,史思明目前还没有从琅琊山区突围。
在郭子仪、仆固怀恩、杜希望、王忠嗣四路夹攻,四十多万总兵力的围剿之下,李瑛有把握在今年冬天到来之前彻底将之绞杀。
在浙江境内,崔乾佑率领五六万叛军孤客穷军,前有张巡、雷万春堵截,后有李嗣业追袭,在失去了外援的情况下,他又能坚持多久?
当然,李瑛对于围剿崔乾佑的这个团队有些不太放心,再三叮嘱他们必须加倍小心崔乾佑这个可怕的对手,不可轻敌冒进,以稳为主,用“拖”字诀耗死崔乾佑。
在原先的历史中,崔乾佑作为进攻长安的叛军先锋,先败高仙芝、封常清于洛阳,导致两人被李隆基斩首。
之后在潼关之战,崔乾佑大败哥舒翰,将之生擒活捉,一举歼灭二十万唐军,导致长安无兵可守,被叛军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国都。
一时之间,崔乾佑之名威震唐军,让大唐将士闻之色变,人送外号“大唐杀星”。
可惜在安禄山死后崔乾佑遇上了克星郭子仪,先是在河东之战败在了首次联手的郭子仪、李光弼之下,损兵折将,狼狈逃过黄河来到洛阳投奔安庆绪。
随后,十五万唐军合围洛阳,安庆绪与崔乾佑不敢应战,率领七万叛军放弃洛阳逃往黄河北面的邺城。
两个月之后,唐肃宗李亨集结了天下九路节度使,以太监鱼朝恩为观察使,督促二十五万兵马合围邺城,准备一举绞杀安庆绪势力。
大唐帝国在这场战役之中可谓精锐尽出,参战的名将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泽潞节度使王思礼、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以及其他不太出名的五位节度使。
无路可退的安庆绪一面闭城死守,一边派使者赶往幽州向返回北方补充兵力的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得知安庆绪危在旦夕之后,命李归仁、蔡希德为副将,率领五万燕军前来救援邺城,两军在辽阔的邺城平原上展开厮杀。
最终的结果却是九大节度使惨遭史思明暴打,损兵十万,就连大唐第一猛将李嗣业也战死沙场,史思明凭借此战封神,让历史记住了他强悍的统兵能力。
唐军集结了如此多的精兵强将,兵力五倍于叛军,却被史思明摧枯拉朽一般击垮,首要责任在皇帝李亨。
他觉得不管让谁掌管这九镇节度使都会导致权力太大,因此不设置元帅,让九路人马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的管理,最终被史思明一举击溃。
次要责任在郭子仪,他派遣部将仆固怀恩率一支五千人的轻骑兵进攻叛军侧翼,却被李归仁率领曳落河击退,败归本阵。
郭子仪怀疑仆固怀恩临阵倒戈,直接率领麾下的三万朔方军撤离战场,导致其他各镇兵马军误以为唐军吃了败仗,最终形成溃败之势。
此战过后,李亨震怒,将郭子仪贬为庶民,任命仆固怀恩接替了他的朔方节度使之位,直到一年后方才重新启用。
安庆绪与崔乾佑还没来得及感谢史思明的救援之恩,就被骗到城外大营处死,窝窝囊囊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如果不是叛军将领自相残杀,说不定安史之乱还会持续几年,给唐王朝最大程度的打击。
因为李瑛的穿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史思明、崔乾佑、安守忠等人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未能像历史上那样大杀四方。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做皇帝的掌控不好局势,麾下将领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
而作为穿越者的李瑛吸取历史教训,知人善任,将手下的郭子仪、李光弼、王忠嗣等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方才稳扎稳打的对安史叛军形成了绞杀的态势。
“即便如此,但还是不能小看叛军!”
如果是王忠嗣、郭子仪、李光弼之中的任意一个来指挥围剿崔乾佑,甚至就算仆固怀恩坐镇南方,李瑛都不担心,但可惜四个人都不在。
李嗣业勇猛有余,谋略欠缺,雷万春也是同一类型;而张巡长于防守,短于野战,甚至更像是一个文官。
如果一旦出现了轻敌的情绪,弄不好会被崔乾佑反咬一口,所以李瑛再三修书给李嗣业、张巡等人,让他们不可抱有轻敌之意。
“朕不担心河北战场,毕竟我军从兵力到武将配置、后勤保障方面都对叛军形成了碾压态势,再加上战场位于华北平原,易攻难守。
我军集结了郭子仪、王忠嗣、仆固怀恩、杜希望、李晟、辛云京、白孝德、南霁云、马燧、卫伯玉等大唐名将,如果再输了,那史思明可以直接封神了,朕承认他是神仙!”
李瑛背负双手,盯着地图上的日本岛,心里想的却是河北战场。
攘外需先安内,只有先把安史之乱彻底绞杀了,才能把目光放在开疆拓土上。
自己本不愿意将计划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