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 第一卷 第3章 唯有你才能拯救大明

第一卷 第3章 唯有你才能拯救大明

    "允熥,他怎么了?!"
    短暂的错愕过后,燕王朱棣也是有些急切的低吼道,黝黑的脸庞上再一次露出了慌乱之色。
    俗话说,长兄为父,能者为师。
    在他幼年的成长经历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其中一个便是前几日刚刚病故的大哥朱标,另一个便是同样英年早逝,号称开国第一猛将的"开平王"的常遇春。
    而曹爽刚刚提及的"允熥"便是大哥朱标和常遇春长女之子,论身份之尊贵,远在"皇长孙"朱允炆之上。
    只可惜太子妃常氏在诞下允熥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才给了朱允炆后来居上的机会。
    "太子终日忙于政务,无力他顾,东宫大小事务皆是由允炆之母吕氏负责,允熥殿下的境遇自是不尽如人意。"
    曹爽并不想在此事上浪费太多口舌,毕竟用了几日,等到朱元璋气消,便会将眼前的燕王朱棣打发回封地北平。
    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朱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先生的意思是说,若是允炆即位,孤必然在劫难逃?"
    朱棣虽然自幼在军中长大,但也捕捉到了曹爽脸上转瞬即逝的不耐烦,故而及时调整了话题。
    "燕王玩笑了不是?"
    有些慵懒的伸了一个懒腰之后,曹爽缓缓自湿冷的地砖上起身,逆着头顶窗柩处射进来的一道阳光喃喃自语道:"如若只是针对你,未免有些过于不近人情了。"
    "新帝可是一视同仁呐"
    每每回想起真实历史上建文帝的所作所为,作为后世历史系大学生的曹爽便忍不住哑然失笑。
    遥想前汉景帝,以"推恩令"的方式削藩,尚且引得藩王宗室不满,继而导致了"七国之乱";可在军中并无太多根基的建文帝却在即位之后,便马不停蹄的着手削藩,直接以各种各样的由头,将周王,齐王,代王等宗室藩王直接废为庶人。
    手段之激烈,令人咂舌。
    "敢问先生,朱棣何德何能,得以拯救大明?"又沉默了半晌,牢房中的沉默被朱棣所打破。
    此时的燕王似乎意识到了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不自觉便坐直了身子,而牢房外的朱元璋也是身躯一震,顿时来了精神。
    对啊,老四有什么过人之处,得以拯救朕的日月山河?
    "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便是传承有序,可为后世之君树立榜样,避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尽管在原本的历史上,除却由眼前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之外,宗室藩王再没有发动过像样的叛乱,但曹爽仍是将这个理由放在了第一点。
    自古以来,皇位传承便是王朝初建时最为棘手的问题,即便不考虑南北朝的乱世,汉各个大一统王朝也先后爆发过"吕氏干政",隋炀帝弑兄逼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前宋的斧声烛影。
    这个理由在古人心目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的朱棣之所以如此呕心沥血,屡次北征漠塞外,甚至在途中病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淡化其"篡位"的事实。
    "第二点便是避免内讧,不至于令我大明儿郎兵戎相见,百姓民不聊生。"见燕王朱棣若有所思,曹爽便趁热打铁的说道。
    持续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虽然最终是以"偷家"的结果宣告结束,但也导致了大量的明廷精锐在这场"内讧"中丧生,极大程度上损耗了大明的国力。
    "第三点则是燕王你军功显赫,足以镇得住各大塞王,短时间内不会破坏天子针对于北元余孽制定的国防政策。"
    言罢,曹爽便长舒了一口气,盯着眼前嘴巴微张,似是不知所措的燕王,心中升起阵阵无力之感。
    该说的,他都说了。
    眼下也只能盼望眼前的燕王能够有所警戒,继而避免那场直接改写大明国运的"靖难之役"吧。
    牢房外,本是杀意昂然的洪武大帝此时也渐渐冷静下来,看透了世间无数沧桑的眸子中随之涌现了些许迟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此时经由曹爽的"提醒"之后,他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看似滴水不漏的布局,实则藏着各式各样的隐患。
    其中最为突出的点,便是"主弱臣强"。
    想到这里,年过六旬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便在身旁锦衣卫指挥使有些惊恐的眼神中,旁若无人般斜靠在身后的墙壁上,若有若思的盯着道路尽头的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