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啥?在府中待着腻得慌,想要做些事?\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正在郭宁妃陪伴下吃早饭的朱元璋不由得神情一滞,随后不敢置信的反问道。
\臣李景隆深受皇恩,心中实在..\迫不及待的点了点头,李景隆便将心中酝酿多时的说辞宣之于口,并打算趁机刷一波\好感度\。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才刚说了半句话,便被朱元璋粗暴的打断:\少扯那些没用的,说重点。\
今天太阳这是打西边出来了,还是眼前这个他亲自养于膝下,并且看着长大\外甥孙\受啥刺激了?
\敢叫陛下知晓,臣想斗胆跟陛下请个差事..\
尽管在面对着这自己\家人\的时候,洪武大帝朱元璋从来不像对待外朝的大臣们那般\薄情\,但其不自觉提高的嗓音仍是让李景隆口干舌燥,提前在心底酝酿了多时的说辞也被忘于脑后。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中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眉眼间万种风情的郭宁妃也是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碗筷,望向李景隆的眼神中夹杂着一抹诧异。
至于卑躬屈膝的老太监朴仁猛此刻更是屏气凝神,生怕因为呼吸声过于明显,恼怒了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朱元璋。
这满朝文武谁不知晓,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平日里最为厌恶的便是有\皇亲国戚\不知好歹,利用手中的权柄胡作非为。
可眼前的曹国公李景隆倒好,直接跑到朱元璋面前要差事了。
\啥差事?\像是没有察觉到暖阁中悄然变化的诡谲气氛,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向不远处的李景隆,深邃的眼眸深处也随之涌现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失望。
自打建国以来,他便给予了自己的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一系列特权,并让\李家\凌驾于\淮西勋贵\之上。
可以说,在大明刚刚立国的那十余年时间里,父子二人同为国公的\曹国公府\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勋贵之首\,也是\外戚\之首。
哪怕如今自己的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已然病逝,但\曹国公\一脉依旧是国内身份最为煊赫的勋贵,李景隆的履历更是碾压其余同龄的勋贵子弟。
难道说,自己如此明显的\偏爱\,还不足以让眼前跪在地上的李景隆知足吗?
\回陛下的话,\舔了舔干涩的嘴唇,曹国公李景隆竭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不受扑面而来的窒息感所影响:\臣前些时日奉命出京平乱,方才发现过往所学不过是纸上谈兵,实在有负陛下的厚望。\
\此役我大明虽是大胜而归,但皆仰仗于燕王殿下和定远侯运筹帷幄,臣深感能力不足..\
\还请陛下恩准,免去臣在五军都督府的一切差事..\
几句磕磕绊绊的呼喝声过后,曹国公李景隆顿时以头伏地,跪在光滑无比,隐隐约约有一丝凉意的地砖之上,全然没有注意到上首嘴巴微张,似是始料未及的朱元璋。
\你想辞去军权?\
半晌,在身旁郭宁妃的提醒下,洪武大帝终是反应了过来,转而满脸狐疑的询问道,但眉眼间的神色却是缓和了许多,不似之前那般冰冷。
功高震主,一直是困扰着历朝历代君主,始终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作为崛起于微末,亲手创建了大明帝国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压根瞧不上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举措,内心也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压得住朝中的骄兵悍将。
为了日后的皇权可以平稳过渡,他提早就允许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嫡长子\朱标参与政治,并且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自己含辛茹苦培养了多年的\嫡长子\朱标猝然长逝,大明储君之位也是随之出现了真空。
尽管在曹爽的\意正言辞\之下,自己已然彻底打消了准备将长孙朱允炆册立为\储君\的念头,但朝中武勋权柄过重的问题仍是随之浮出水面。
按理来说,此刻跪在暖阁中央的李景隆作为自己的外甥孙,理应是最后被解除兵权的\武勋\,但如今却是以\才疏学浅\的理由,主动放弃了五军都督府的差事。
惊愕的同时,朱元璋内心深处却也泛起了一丝感动,不愧是被他亲自养育膝下的\外甥孙\,关键时刻还得看自己家人。
自认为想清楚前因后果的朱元璋没有继续追问,挥手示意李景隆起身,并赐座之后便主动关切道:\你也老大不小了,终日在府中待着确实不是个事,想讨个什么差事?\
此时此刻,朱元璋望向李景隆的眼神中,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失望和不满,取而代之的则是溢于言表的欣慰和关心。
假若朝中那些武勋们都能够像眼前的\外甥孙\一样理解他的难处,并主动解除兵权,那该有多好?
\不敢欺瞒陛下,\此时的李景隆自然察觉到了暖阁中重新热切起来的气氛,心情也不似之前那般忐